Menu
108-08-08

2019高美館「泛‧南‧島:原民性與當代藝術」國際論壇暨策展工作坊-專題講座:以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APT)策展實踐為例

點閱率:404

影像長度: 1時26分36秒

「泛‧南‧島:原民性與當代藝術」國際論壇暨策展工作坊
Pan-Austronesian: Indigeneity and Contemporary Art
Symposium and Curatorial Workshop
主辦單位:高雄市立美術館
論壇期程:2019年6月4日(二)
會場:高雄市立美術館地下一樓演講廳
---
●專題講座
以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APT)策展實踐為例
Indigeneity and Contemporary Art: Taking APT9 as a Case Study.
Zara Stanhope /昆士蘭現代美術館亞太藝術部策展經理

●講題簡介
就在上周,昆士蘭美術館與現代美術館(QAGOMA)以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APT,以下簡稱亞太三年展)這一系列自1993年開辦的展覽,獲得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2019年澳洲最佳機構獎的殊榮。得獎引文如此寫道:

「這可能是澳洲唯一足以聲稱其具備全球性重大意義的該類型展覽……它是一個盛大的活動,展出來自亞太地區以及更廣大區域國家的藝術作品。正統的當代作品與源自傳統的、各式原民文化與第一民族(譯註)的作品,並肩展出。它已為藝術家、他們所屬的族群與國家之間,建立起前所未有的串連。」

伴隨著這樣的肯定,我可以說在澳洲布里斯本舉辦的亞太三年展中所呈現的當代藝術,最原初的目的並不在於凸顯原住民與第一民族的藝術,而是重在增加澳洲觀眾對於亞太地區當代藝術的體認。事實上,亞太三年展中原住民或第一民族藝術家的範圍總是相當難以量化,而是超越這樣的身分識別。

這篇文章將討論亞太三年展的目標,並以其展出的藝術作品與計畫為例,去理解亞太三年展中的原民藝術。我主張澳洲原住民藝術對於亞太三年展的發起與含括太平洋藝術 是 重要非常。同時,亞太三年展必須持續深化它對於原民與第一民族藝術的開放性,並期望能在土著居民(aboriginal)、第一民族、少數族群與其他原住民與藝術之間產生更深層的對話。如果亞太三年展能讓它的原初宗旨結合更寬闊的觀點,也就是:去增強文化的認知,去展現如此的文化與各個社會所呈現那具備能動性與變遷能力的本質,並為這個地區當代視覺藝術獨特與多元的觀點,提供一個展示、紀錄與討論的集會所在。-Zara Stanhope-

譯註:第一民族(First Nations)數個加拿大境內民族的通稱。

---
●論壇整體簡介:
海洋,是隔絕陸地的障礙?還是連結土地的方法?

當南島語族搭乘舷外支架獨木舟,航向更廣大的世界時,流動與遷徙便成為南島文化的特質之一。因應高美館自2006年以來展開的南島當代藝術計畫,在這個「南方」議題獲得更多關注、原住民當代藝術風潮正盛的時刻,我們正在思考如何透過「南方」與「島嶼」研究的角度擴大「南島」這個議題的討論,並重新省思在這一路的航行中,有那些是在研究與策展版圖上失落的片段。

在展覽製作上,高美館除了在即將來臨的2019年貨櫃藝術節以南島文化為主軸,也計畫在2020年推出一檔《泛‧南‧島當代藝術祭》,尋找某些策展方法,對南島當代藝術進行反思,無論是對於其當代性為何的思考,或是做為一個機構應當迎接的任務。我們也希望能從「原民性」這樣一個超越國境的語彙,去了解在這個以海洋連結島嶼的文化中,隨著時代遞嬗,擁有哪些更寬廣的可能性?如何透過南島當代藝術的語彙,看見其中更多人與人、人與社群、人與自然的互動關係?甚至,「原民性」是否可以作為一種重新閱讀人類生存空間的美學思考方法,進而抵抗全球的共通問題?

加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