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展覽預告│bulabulay・原民之耀-臺灣原住民族經典文物聯展暨巡迴展

2025.09.06 - 2025.12.28 本館 401-402展覽室


本次展覽係以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公告具文資身分的原住民族古物,含國寶、重要古物及一般古物為主軸,結合了19座公私立博物館,再加上2位部落族人與1位畫家的珍藏文物,組成極具獨特性且深富歷史意義的經典文物大軍,共同舉辦之特展,並規劃於一北一南的國內二座博物館進行巡迴,北部為國立臺灣大學博物館群校史館,南部為高雄市立美術館。藉由展覽,期望大家得以一次認識到原住民族文化廣袤與精緻的內涵,同時省思文資認定的當代意義。

具有文資身分的原住民族古物大集合,或可將原民文化演化的時間軸進行某種串聯,以期對前述課題的釐清,提供些許幫助。經典文物係指本身形制具有獨特性、歷史脈絡完整豐沛、充滿敍事性詩意且能夠清晰呈現各時代特色及技藝等之有形文化資產。特展名稱的bulabulay一詞在排灣族、卑南族及阿美族語中具「很棒的、很美的」意涵,也帶有「極具經典」的深意。此次展品類別大致有,傳統雕刻類、陶製品類、生活器物類、藝術作品類、繪畫類、當代木雕類。展場的七大展區架構,是此次大展的重點,歡迎您的來到。大家一起見證原民之耀。

 


七大展區介紹

第一展區
考古:農獵之用的俐落材器


學術界認定臺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是「大坌坑文化」(距今約7,000-4,700年前),它極可能是臺灣原住民族的祖型文化,或也是整個南島語族千百族群的祖輩源頭。出土自距今約3,500-2,300年前之卑南文化遺址的臺灣玉製裝飾儀式用品,其玉器質地晶瑩剔透,製工精緻,造型優美獨特。到了1,000至2,000年前年的金石並用時代,有一波青銅、玻璃、黃金、瑪瑙等材質製造的外來物質文化進入臺灣,最終演變成當今臺灣原住民族擁有的重要文物,並代表著族群文化發展的軌跡。自史前時代銜接到當代之物質文化演變過程,可以讓我們認識考古的重要性。許多謎般的人類歷史問題,亟需要考古證據來提點其中的故事。

 

左:人獸形玉玦(正面),距今3,500-2,300年前,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典藏
右:陶缽,距今約4,500年前,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典藏




第二展區
貝衣:雲雪真珠的重量穿搭


「貝珠」泰雅語qaxa,係指將海底撈到的硨磲貝以磨製、穿孔、切割方式製成的管狀型小珠。它是泰雅、太魯閣及賽德克等族群衣飾文化的特色。貝珠常做成貝珠衣、貝珠布片或護腳布等,亦見製成飾品。最為尊貴的貝珠長衣,僅受人敬重之長者或對部落有功之勇士才有資格穿著。此外,貝珠衣也可作為餽贈的重要禮物或等同於貨幣的物件。貝珠並非泰雅等三族自行生產,推測可能係與部分濱海生活的族群交易得來。臺灣原住民族的貝衣仍存有不少待考證的謎團。

 

左:太魯閣族貝珠項鍊snirug,1987年7月4日入藏,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典藏
中、右:泰雅族貝珠長衣 lukus qaxa,1920s,北投文物館典藏




第三展區
雲豹:謎般神采的貓科變身


傳說中,魯凱族祖先追隨雲豹足跡來到霧臺的舊好茶,因此,魯凱族人被稱為雲豹的傳人。雲豹是族人永遠的嚮望,在魯凱族的歷史文化中,擁有重要的地位。臺灣雲豹喜歡棲息在1,000公尺左右的原始密林中,屬大型且兇猛的肉食性動物。有些原住民族會將牠的犬齒製作成頭目帽子的帽徽,中間縫製一塊圓形大芋螺貝板,再綴以精緻的琉璃珠或玻璃珠紋飾。一般來說,以帶毛皮之雲豹皮,所縫製成的對襟無領無綁帶之男子無袖長衣,形制上係屬傳統的方衣系統。它為部落高社會地位者所穿戴,具有勇者權位的象徵。今天,已滅絕的臺灣雲豹,只能自原民衣服及裝飾品中尋得追憶。


左、中:魯凱族男子雲豹皮衣 Irikulaw ka ebele,1850s,屏東縣霧臺鄉神山部落趙燕芬女士收藏
右:排灣族男子雲豹牙帽飾pagagiring a rikuljav,1890s,屏東縣泰武鄉佳興部落沈文伶女士收藏



第四展區
貴氣:排灣家名的炫世精品


陶壺、青銅刀、琉璃珠經常被視為特定地區之排灣族的傳家之寶,它們為貴族所專有,在傳統文化中具重要意義。陶壺孕生人類(排灣先祖)的創生神話。青銅刀族名譯為「宇宙之神的枴杖」,是權力的象徵。琉璃珠是婚聘重禮。細小琉璃珠多以串縫方式綴飾於衣服上,中型琉璃珠則常作為配戴用飾品。巫師之占卜道具箱上常見之雕刻,展現出排灣族對於百步蛇的敬仰及對祖先的崇拜。排灣族男子參加祭典儀式時均會穿著盛裝,而禮刀即是不可或缺的配飾,早期刀的形式較少有裝飾,日治時期逐漸將傳統工藝與代表性圖紋,雕刻於刀鞘與刀柄上,以彰顯工藝美感。

 
左、中:排灣族複串琉璃珠胸飾及藤編圓盒 ljingpa,1900年前,臺東縣政府文化處典藏
右:排灣族古陶壺 Vinalingaljavan ,1985年入藏,北投文物館典藏



第五展區
巧手:阿美驚豔的尋常家物


阿美族是家戶權威和財產傳襲母系的族群,家族產業之繼承以家族長女與其他女性為優先。該族傳統文物中的陶製品、編藝品和其他手工藝品,都讓人對其手藝精細印象深刻。部落大小事務則由男子組成的年齡階級負責統籌規劃與執行。男子年齡階級非常嚴謹,在服裝飾品上也有不同階層的穿戴規範。花蓮地區阿美族頭目特有的大禮帽,族語稱為 bakuanan,以藤、木、色線、羽毛製成,在重大場合時,才會穿著禮服配戴此帽,執木杖赴會。另外,早期族人會運用方形或圓形的硨磲貝板與毛料織品或麻線搭配,作成男子頭飾、額飾、頸飾、胸飾等,相當精美。背袋alofo’或稱檳榔袋或情人袋,花蓮地區以方形偏紅色系為主,臺東地區則多見梯形黑、藍色系。阿美族傳統陶器質感樸實,其主要特色為以手捏塑,露天燒製而成。

 

左:阿美族大頭目帽飾 bakuanan,1950s,國立臺灣博物館典藏
右:阿美族佩袋/檳榔袋 alofo’,1940s,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典藏




第六展區
眼透:雅美銀閃的亮耀頂盔


雅美(達悟)族人居住蘭嶼,四面環海,屬於海洋民族,拼板舟風格獨具,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依據船身之大小,全艘使用21或27塊木板拼接而成,未使用釘子。船身外側以黑、白、紅三色彩繪並雕有代表海浪的曲折形紋(或稱波浪紋)為主。完整的拼板舟,船首及船尾另有以公雞羽毛為飾的木雕人形船飾。蘭嶼本身並不出產銀礦,但雅美(達悟)族人卻擁有金銀工藝的鍛造技術。早期族人曾向經過的商船以物易物換取銀幣,清朝與日治時期傳入銀幣和冶煉的技術。銀盔是重要的資產,其製作完成後,需要舉行儀式和慶宴,會殺豬取血滴於其上,祈禱使之產生靈力。銀盔僅有男子穿戴,平時放置於特製的藤籃中,在新船下水、新屋落成、驅靈或招飛魚等儀式才會戴上。


雅美(達悟)族銀質頭盔 volangat,早於1950年,臺東縣政府文化處典藏



第七展區
創造:族群新物的現代波動


臺灣原住民族的現代工藝,主要是漆器和木雕技藝兩大類,均係自日本時代發展至今。早期漆器形式大多做為一組式的菸灰缸盒、圓形盤、花瓶或壁掛,圖案大多以日月潭邵族女子在潭邊擊杵音的情景為主。木雕工藝是排灣、魯凱二族非常引以為豪的技藝。佳興部落著名的木雕工藝師有沈秋大、高枝珍、高富村、沈萬順、沈安日等。傳統雕刻師們經常將傳說神話故事刻畫在木雕、建築上,而現代工藝則以生活要素,如實用的桌椅、屏風、人與山豬、人與人的擁抱等為題材,生動活潑且多樣,其工藝能量頗為巨大。

  

左:我的母親 Depelang(潘阿俊),1980年,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
中:排灣族木雕百步蛇(彩繪百步蛇圓雕) vincikan ta qatjuvi,1992年入藏,屏東縣政府文化處典藏
右:朱漆彩繪杵紋小瓶(蓬萊塗),1930s,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
合辦單位:高雄市立美術館、國立臺灣大學博物館群校史館

 


活動資訊

【專家導覽】
本展展出臺灣原住民族珍貴古物與經典工藝,橫跨千年文化軌跡,呈現原住民族文化的深邃底蘊與豐富樣貌。由本展策展人及專家學者主講,細述展品背後的故事脈絡。從史前玉玦、泰雅族貝珠衣、魯凱族雲豹皮衣、排灣族琉璃珠項鍊、阿美族檳榔袋到雅美(達悟)族銀盔及近代木雕創作,帶領觀眾深入理解一場關於文化記憶、歷史傳承與族群認同的對話。

9月7日(日) 10:30–11:30   
地點:高雄市立美術館401、402展覽室
主講人:李莎莉|策展人
*活動報名

11月8日(六) 14:30-15:30
地點:高雄市立美術館401、402展覽室
主講人:林志興 Agilasay Pakawyan博士,卑南族人,曾任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副館長

12月28日(日) 14:30-15:30
地點:高雄市立美術館401、402展覽室
主講人:李莎莉|策展人



【講座】
屏息與奔放的原民美學
10月18日(六)  14:30-15:30
地點:高雄市立美術館401、402展覽室
主持人:李莎莉|策展人
與談人:尤瑪‧達陸|人間國寶(重要傳統工藝保存者)、 林育世|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創新產業原住民碩士在職學位學程兼任助理教授




無障礙 加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