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立美術館商標

Menu

在美術史,上一個世紀可以說是藝術運動的世紀,這些藝術運動往往利用著自身的「主義」或「宣言」,來界定或說明自身的內涵,也宣告著一種新的藝術樣態的發生。在內惟埤這幾年我們也發起了一個運動稱「新公園運動」,我們也想將我們對公園的思考、想法對外宣告,好讓民眾對內惟埤這樣的公園有一個不同的認知,或發展出一些不同於一般公園的使用習慣,甚至產生一股新的影響力。以下就是我們的主張:

主張一、內惟埤公園展現一種藝術性格

內惟埤是一個經由美術館管轄的公園,宿命裡它具有了藝術的性格,為了讓民眾於自然中體驗藝術品,美術館的展場也就一路地延伸到公園中。戶外的雕塑作品從早期兩屆(1991、1995)創作營的15件戶外作品,與近幾年來陸續設置的13件,以及96年推出的南島當代藝術計畫的12件,目前整個園區共有40件戶外大型作品,如大家所知的園區早已成為一個大型雕塑品的展示場。
在這樣自然的場域中策劃展覽,設置作品,讓民眾參觀的行為不用進到美術館即可發生,讓藝術品融入民眾晨間的慢跑,或是午後的散步中,內惟埤公園有著一份特殊的藝術性格。

主張二、重視荒野,讓自然在此演替

荒野是大自然的特性,瞭解荒野的道理,與荒野相處,是我們在內惟埤公園裡想要與民眾溝通的一個重要觀念。內惟埤公園在規劃之中,即融入了「荒野」的概念,期望可以將人的活動空間與其他生物的活動空間進行若干的區隔,在這些「密林自然演替」的空間裡不鼓勵「人」的行為,特別是不必要的除草、除蟲、施肥,更別說讓民眾進出與活動。
所以要請大家一起來,讓自然有一個呼吸的空間,免於遭受人類的過多的驚擾,讓一些野生的動植物可以在這些區域繁衍生長。

主張三、免去不必要的燈光,我們不是唯一的居住者

來到內惟埤公園的人們,有人投書,也很多人好奇的探問。為什麼公園裡的許多的區域光線這麼暗?死角這麼多?在夜裡顯得這麼不安全!為何不架設更多的燈光?如果我們的思維僅認為公園屬於你我,人類,這樣的物種所有,這種想法是可以被理解的。
但!我們是不是漏了什麼?誰是內惟埤公園真正的「居民」?誰與這一塊土地朝夕相處,甚至是生於斯、長於斯的「原住民」。是人工湖裡忙進忙出的紅冠水雞?刺桐枯枝上啄來啄去,發聲邀請新娘的五色鳥?水岸邊聚精會神,等待魚兒閃神就準備俯衝的夜鷺?每天殷勤地飛來探望台灣欒樹,思念著赤緣椿象的赤腹腰燕;還是依著土穴,夜裡上來換口氣的蚯蚓?亦或是令小朋友尖叫不已,從老茄苳樹上懸著絲努力上爬的毛毛蟲?
我們把沒必要的燈光不去設置,保留給昆蟲、鳥類等園區裡的生物棲息。除了人活動的範圍外,讓自然可以休息,因為園區不是只有人類在居住呀!

主張四、尊重落葉,培養觀照、等待與尊重自然循環的力量

在內惟埤公園裡,我們有龐大的落葉量,除了一定的區域落葉必須清除之外,其他較屬自然的空間,我們想保留,就像我們把沒必要的燈光不去設置一樣。
我們在城市裡特別要宣揚一種「落葉的意識」。
所謂的「落葉意識」是一種觀照力,可以洞見人類以外生物的存在。
它也是一種尊重的態度,尊重一朵朵殘花、一片片落葉得以兀自地從樹上飄下的權力。尊重它的腐朽、殘敗,以及它得以灰飛湮滅!
更是一種等待的心情,等待一層層的落葉與枯枝積累夠厚;等待著微生物的分解運作,讓落葉得以腐爛;等待蚯蚓將土壤團塊的搬運;等待著土壤裡的昆蟲寶寶可以依靠著腐殖的落葉為食,慢慢的長大成蟲。
落葉、枯枝、甲蟲、蚯蚓、老鼠、蜥蜴、蛇類都是自然的一部份,人類以自我的意識加予區別,這是垃圾、這是廢枝、這是害蟲、這是益蟲。
人類總是對自然的殘敗現象,無法正視;就像人們面對自身的年華日漸老去,死亡日趨屆臨,總是最難以忍受與接納!

主張五、保留枯木,木之死也,蟲、鳥之生

早期園區中如有樹木枯死,就會有民眾反應,園區的配合廠商也習慣性一律將其伐除,清運,以致園區中樹與草翠綠一片,直到兩年前,與高雄濕地聯盟的伙伴交流,發現他們經營的洲仔濕地,原無枯木,還特別由他處運來大型枯木、枯枝予以「種植」,且告知枯木對鳥類的重要性。
枯木可以是鳥類的食物來源,因為木頭的逐漸腐朽而有各樣的蟲子居住,或以木為食,而鳥類就會以蟲為食,甚至以枯木為家,可見枯木在自然生態的食物鏈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也難怪洲仔的志工朋友們願意大費周章的「種植」枯木與枯枝。

主張六、停止儀式性的放生,少去對本土物種的侵害

放生是台灣宗教界中普遍的現象之一,原本講求的是對眾生悲憫之情,發乎自然的舉動,「放生」無非是要讓生物回歸原屬的棲地或山林之中。然而儀式性的放生行為,容易違反了原初的本質,且經由商業性的生物購買,無形中助長了商人從事捕捉的行動,再者買來的放生物種,也大多是外來種或較為強勢的物種,放生後容易侵害本土物種的生存環境。
內惟埤公園中因人工湖的設置,往年也見到放生的團體來湖邊進行儀式,我們的工作人員也常予以規勸,我們期望宣導民眾不要為了自身的「功德」,進行形式性的放生行為。如同法師所言「為了放生而捕生放生,那是殺生而不是放生。」
「買賣生命」這一件事,對人類而言雖不是什麼新鮮事,也每天都在進行,但對想要累積功德福慧之民眾而言,似乎是一件反功德的事。所以,要呼籲諸位善男子、善女子,對於儀式性的放生,要再三思!

主張七、不要錯用愛心,愛牠,就不要餵養牠

內惟埤的人工湖與濕地的設計,除了具有防災蓄洪的功能外,還具有軟化園區的作用,讓人享受到波光粼粼,水鳥親人的景象。園區中原有一些早期人們野放的綠頭鴨、番鴨、天鵝成群。近幾年因為生態環境維護良好,也有幾個紅冠水雞的家族居住當中,夜鷺、小白鷺、中白鷺、翠鳥等也常現蹤,湖面上也常見赤腹腰燕、洋燕忙碌穿梭其間。
每每就有家長與小朋友有備而來,要不是爆米花、就是麵包、餅乾,五花八門的零食,大包小包的餵養著園區中的水鳥、鴨、鵝、魚類,來享受人與動物的親密關係,如此的渴望是可以被理解的。
這些野生動物經由人類的餵養,飽食終日,恐會產生營養過剩或有生育率大增的情形,如持續下去將嚴重影響內惟埤園區自然生產的負荷總量,漸漸會產生排遺過多,動物與人爭食或人畜接觸病菌的感染等等其他反生態的問題。
與我們鄰近柴山上的台灣彌猴,繁殖過剩,與人爭食,侵入民宅,就是一個殷鑑,目前也加強宣導中。且在九十年一月十七日市議會通過「高雄市野生動物保育自治條例」,對公告的野生動物保育與維護民眾安全與健康,明令禁止直接接觸、餵食或其他危害野生動物個體的行為,無非是要強化民眾對於野生動物的保育認知。
想請民眾再次思考人與動物相處之道,尊重生命自然演替的權力,讓自然界的回歸自然,讓生物保持自行覓食的基本能力,以其自身的力量進行生命的活動與繁衍。

主張八、減法公園,減法生活

有些民眾反映,為什麼美術館園區垃圾桶很少,讓他們都沒有辦法丟垃圾。我們看到了許多的公園,只要有垃圾桶的地方,就是垃圾滿是為患,這反映了兩個現象,一個是設置單位沒有即時處理或是人手不足,讓垃圾滿出,另外是民眾的公德心,垃圾滿了繼續丟擲。
內惟埤公園是高雄市少數的「減法公園」,公園中沒有溜滑梯、涼亭、遊戲場,沒有太多的硬鋪面,也沒有太多座椅、燈桿,因不得已才設置了石板步道,為了是行動較不便者。有的是草坡、濕地、水渠、老樹和符合南台灣氣候的本土植栽,當然在公園中除了靠近美術館區域設置有垃圾桶外,公園內並沒有太多的設施。遛狗的朋友我們也要呼籲,養成習慣隨手將狗狗留下來的東西清理,因為公園可不是您家小狗的廁所。
最後,我們想鼓勵一種「減法生活」。生活上少一些車輛、少一些污染、少一些食物、少一些不必要的東西。或許有些不便,但我們想鼓勵民眾可以將自己製造的東西,自己帶回家。從環保的角度,少製造一些垃圾,這些垃圾包含:心靈上的、環境上的、物質上的。讓生命中少一份擁擠,少一份紛擾,少一份雜染。

就像美術史一樣,我們無法預測一個運動能持續多久,但是我們知道的是,在一個運動的發生與之後,都轉化成新時代的養分,對新公園運動我們也是這樣期待著!

加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