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113-10-05

​跨越島嶼之南,展現當代女性藝術的多元風貌 高美館《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閃耀登場

發佈單位:行銷企劃暨社會資源部 點閱率:1830

高雄市立美術館(下稱本館)30週年年度大展《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Ocean in Us)攜手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新加坡美術館共同策畫,精選三方典藏珍品,集結了跨越臺灣與東南亞8個島嶼文化的39位女性藝術家,涵蓋繪畫、攝影、錄像、複合媒材裝置等70件創作。該展將於即(5)日至2025年3月16日在高美館3樓「大南方多元史觀特藏室」展出,聚焦探討當代女性藝術的多元面貌與深刻議題。
 
《珍珠》開幕式今(5)日舉行,高雄市政府副秘書長張家興、立法委員林岱樺、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副局長簡美玲、本館代理館長林羿妏、新加坡國家美術館策展及展覽總監辛友仁、新加坡美術館策展人暨典藏經理丁彦惠,與新加坡駐臺北商務辦事處副代表蕭偉雄、新加坡航空臺灣分公司總經理關山、張啟華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林保堯、星展銀行推廣策略暨傳訊處處長蘇怡文,以及參展藝術家們等眾多嘉賓齊聚、祝賀展覽順利開幕。
 
張家興表示,高雄市一直以來持續與國際接軌,期望讓世界認識這座城市豐富的文化內涵與創新精神。繼與英國泰德美術館、國巨基金會合作特展《瞬間》之後,高美館與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新加坡美術館3館聯手合作的《珍珠》成為今年高雄在國際藝術脈絡中的新里程碑。《珍珠》除呈現高雄的城市藝術典藏外,此次更有許多新加坡珍貴的國家級藝術作品首次在臺灣展出,不僅是藝術文化的跨國交流,更進一步深化了高雄與新加坡,以及東南亞城市之間的連結,開啟跨國界、跨文化交流的深度對話。
 
林羿妏指出,法人化後的高美館重新定位美術館與全球藝術史的連結,2019年在新型態美術館的空間改造下,推出以「大南方South Plus」為核心的策展計畫「大南方多元史觀三部曲」,試圖重新擾動本館的典藏作品,建構從地方到全球的藝術典藏與研究脈絡,繼首部曲《南方作為相遇之所》與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後,2024年推出最終章──三部曲《珍珠》,十分榮幸在文化部與高雄市政府的支持下,和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新加坡美術館共同交流策展,重新爬梳3館典藏作品的文化底蘊,呈現了過去近30年來臺灣與東南亞具開創性的女性藝術家創作,形塑當代女性藝術多元及繁盛紛陳的創作面貌。
 
辛友仁進一步說明,高美館《珍珠》是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新加坡美術館首度與臺灣合作的共同策展,以「南方」所匯聚的多元背景下代表性的女性藝術家為核心,《珍珠》作為一份禮物,期盼讓臺灣朋友看到東南亞女性藝術家在關注邊緣化的歷史、性別、地理與藝術實踐,小至個人、大至家國的生命歷程至今仍不斷帶給世人的啟發,並期待藉此引起眾人的共鳴。也透過此次展出,呈現跨越海洋、島嶼邊界的跨族群與文化共同體,響應本展的英文展名「Ocean in Us」。
 
《珍珠》由曾芳玲(本館展覽部主任)擔任總策展人,與辛友仁、丁彦惠、吳慧芳(本館資深策展人)和吳念澄(本館助理策展人)共同策畫。展覽命題「珍珠」靈感源自紀錄文學《印尼etc.:眾神遺落的珍珠》的中譯名,象徵著此次跨越臺灣、新加坡、印尼、菲律賓、越南、緬甸、泰國,以及馬來西亞等國的39位女性藝術家,如同來自南洋海域群島上的珍珠般閃耀;英文展名則採用了東加詩人艾裴立.浩歐法(Epeli Hauʻofa)提出「海即我心」(Ocean in Us)的概念,以海洋作為整體,展現流動的思惟和多元文化的匯聚。
 
曾芳玲說,《珍珠》以「身體風景」、「療癒之方」、「遷徙與安棲」與「非人類與生態」四大子題,探索藝術家自在地從身體內在微觀、個人的私密記憶,或來自日常的愛、挫折與希望,批判性地挖掘被忽視的性別視角、生態、遷徙與藝術物質性的重要性,從以人為中心的視角轉向與環境共存的人類世視野。期盼邀請觀眾走入女性藝術家的宇宙,理解她們在仿如大海島嶼的生命境遇中,憑藉勇氣、想像力與開放性,迎接生命的波濤與潮流。
 
迎接《珍珠》的開幕,本館明(6)日下午2時另將於演講廳舉辦展覽微論壇,邀請展覽策展人辛友仁、丁彦惠,國立成功大學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副教授陳明惠,以及韓國國立現代美術館策展人裴明智(Bae Myungji)等多位學者專家分別就臺灣、東南亞及亞洲的當代女性藝術發展提出觀察及分析。微論壇為免費參與,歡迎民眾事先於高美館官網活動頁面線上報名。更多展覽期間推廣活動,敬請鎖定高美館網站,以及臉書專頁與Instagram「高雄市立美術館」。

 
 
【展覽基本資訊 】
展名:大南方多元史觀三部曲《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
展期:2024.10.5-2025.3.16,每週二至週日09:30-17:30(週一休館)
地點:高雄市立美術館三樓「大南方多元史觀特藏室」
指導單位:文化部、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主辦單位:高雄市立美術館
共同主辦: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新加坡美術館
協辦單位:新加坡駐臺北商務辦事處、新加坡國家文物局
指定航空:新加坡航空
藝文支持:張啟華文化藝術基金會
友館合作:永添藝術・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
友好夥伴:御盟國際驛館、S.S.A.W春生夏・秋藏冬
特別感謝:星展銀行
節目協作:高雄電影節
-
【策展團隊】
曾芳玲(高雄市立美術館展覽部主任、本展總策展人)
辛友仁(新加坡國家美術館策展及展覽總監、資深策展人)
丁彦惠(新加坡美術館策展人、典藏經理)
吳慧芳(高雄市立美術館資深策展人)
吳念澄(高雄市立美術館助理策展人)
 
【參展藝術家(按姓氏字母順位排列)】
阿拉瑪雅妮 Arahmaiani(印尼)
艾格妮絲・阿雷亞諾 Agnes Arellano(菲律賓)
張恩慈 Chang En-Tzu(臺灣)
陳慧嶠 Chen Hui-Chiao(臺灣)
陳云 Chen Yun(臺灣)
莊心珍 Chng Seok Tin(新加坡)
蒂梵妮・鍾 Tiffany Chung(越南/美國)
遷徙生態計畫 Migrant Ecologies Projects (新加坡)
童瓊 Quynh Dong(越南)
林介文 Labay Eyong(臺灣)
高媛 Gao Yuan(臺灣)
王良吟 Amanda Heng(新加坡)
何孟娟 Isa Ho(臺灣)
侯淑姿 Lulu Shur-Tzy Hou(臺灣)
薛保瑕 Hsueh Pao-Shia(臺灣)
黃文英 Huang Wen-Ying(臺灣)
洪素珍 Su-Chen Hung(臺灣)
梅拉・嘉思瑪 Mella Jaarsma(印尼)
武玉玲 Aruwai Kaumakan(臺灣)
賴純純 Jun T. Lai(臺灣)
妮格・雷 Nge Lay(緬甸)
李屏宜 Li Ping-Yi(臺灣)
林珮淳 Lin Pey-Chwen(臺灣)
柳依蘭 Liu I-Lan(臺灣)
羅懿君 Lo Yi-Chun(臺灣)
莎琳娜・穆罕默德、喬爾・譚、查克瑞・陳 Zarina Muhammad, Joel Tan and Zachary Chan(新加坡)
伊・古斯提・阿育・卡德可・穆妮阿緒 I GAK Murniasih(印尼)
阮芳伶 Nguyễn Phương Linh(越南)
阮純詩 Nguyễn Trinh Thi(越南)
阿拉雅・拉斯迪阿 Araya Rasdjarmrearnsook(泰國)
安・薩瑪特 Anne Samat(馬來西亞)
艾美・李・桑芙德 Amy Lee Sanford(柬埔寨/美國)
碧娜里・桑比塔 Pinaree Sanpitak (泰國)
妮爾瑪拉・達特・珊穆哈琳甘 Nirmala Dutt Shanmughalingam(馬來西亞)
蒂塔魯比 Titarubi(印尼)
蔡佳葳 Charwei Tsai(臺灣)
蔡佳宏 Jia Hong Tsai(臺灣)
吳瑪悧 Wu Mali(臺灣)
丁婷・烏利亞 Tintin Wulia(印尼)
QR-Code
QR Code
無障礙 加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