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

2023.02.25 - 2024.09.08 本館 301-305展覽室


不只是美術館,這裡也是探勘時代的基地

 「南方作為衝撞之所」為「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以1970至90年代間「大高雄藝術」發展為主要研究對象,超過一百組件的藏品、借展作品與文件,帶我們重回那段從戒嚴走到解嚴,處於壓力鍋沸騰極限前的增溫與開鍋後乍然釋放的年代,探看一群在戒嚴與解嚴、本省與外省、本土與國際、創作與現實夾縫間,不斷吸收新知、反省辯證、尋求同儕認同與存在意義,並積極開創自我語彙的藝術家們,如何用創作來「衝撞」家庭、政治、社會、歷史、文化、語言等制約,找到了自己在時代中「發言」的方法。
 
長達18個月的展期、作品跨越超過30年的歷史維度,將給予美術館、觀眾與教育單位更多的時間來參與展覽的討論;正因作品中可見與不可見的敘事,來自許多人經歷的過去,所以也是大眾更應該珍視的共同記憶。
 
可惜因為展場空間的侷限,尚有許多等待被探討的時代議題、藝術家與作品在此缺席;然而展覽的上檔,並非研究計畫之結束,而是開始。我們希望透過大眾回憶的參與,來擴大進行對那段時代中臺灣南方藝術史料的持續記錄、勘誤、深度探掘與補遺,更希望透過研究,來找到更多淹沒在時代洪流中的「藝術默聲人」。


 定導時間 
3月12日至3月31日  週二~週日│10:30、14:00
*參加定導需租借導覽子機,每台租借費用$30元整,限當場次使用。


展覽推廣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a2331WUqTc

《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720°線上實境展間,歡迎到此一遊!
  點此另開視窗 


一起轉身 面向南方

 [館校串聯 Podcast節目/歡迎收聽] 

高美館藝播客-時代之聲 文藻轉藝棧
What a time! Art Podcasts from KMFA & Wenzao
https://www.kmfa.gov.tw/onlinegallery/KMFArtVideo/podcast.htm


 [館際串聯 主題書展]
閃爍的南方訊號──初探1970-1990s的高雄文學 ⫸⫸⫸高雄文學館一樓主題展覽室  (已展畢)


相關研究資料連結,歡迎點閱

展覽簡介手冊
(現場紙本有限;歡迎數位下載)

 [文化平權教育推廣-8件作品觀看指南手冊]
  平權推廣合作請洽本館教育公服部顏小姐

8件作品觀看指南【中文版】
(歡迎線上閱覽)
8件作品觀看指南【越南文版】
(歡迎線上閱覽)
8件作品觀看指南【印尼文版】
(歡迎線上閱覽)

 


南方作為衝撞之所:典藏與時代關係線 研究報告與研究論文
歡迎學術參考下載;如有繕打謬誤,感謝來信協助審校(nita@kmfa.gov.tw)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Hp9H2oGA8ZiN5B3tYjn2lKvyHqNqV-Ca?usp=sharing
藝術認證半年刊第99期(2022年12月限量發行)

https://www.kmfa.gov.tw/ArtAccrediting/ArtTopicDetail.aspx?Cond=280a0d6d-6081-4578-a835-3e685c3df1f3
走過戒/解嚴:藝術家如何書寫大時代  雲端論壇發表(影音)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vM_5xNj4seomJFu37XsoqeGkJA8wACoN

指導單位│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主辦單位│高雄市立美術館
協辦單位│高雄市立圖書館(高雄文學館)、高雄電影館、台南應用科技大學、文藻外語大學、國立臺灣文學館、
                施明德文化基金會、財團法人鍾理和文教基金會
策展&執行團隊│羅潔尹(高美館研究發展部主任)、陳秀薇(高美館典藏部主任)、吳慧芳(高美館展覽部策展人)
偕同策展暨「走進解嚴:典藏與時代關係線」研究團隊│
                黃文勇(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美術系副教授)、
                鄭勝華 (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美術系助理教授)、
                徐婉禎(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美術系助理教授)
 策展協力│陳嬿晴、廖郁斳、吳采臻
「除鏽烤漆:高雄工業藝術」紀錄片│盧昱瑞 三合院音像工作室
展覽空間&平面設計:富得(鄭翊君、宋眉蓉)
高雄場指定木作除醛:聚和生醫 
本展相關活動合作或問題歡迎聯繫:研究發展部羅潔尹 (nita5550331@gmail.com)



(展場攝影:林宏龍)


主題分區

少年仔,安啦? 「存在主義」暗湧年代中的憤青在想甚麼?
Young Man, Worry Not? What’s in the Head of Angry Youth in those Years with the Undercurrents of “Existentialism”?

 
「憤青」在成長為「奮青」前,總有一條好長的路要走。不安於現狀、不因環境貧乏而侷限眼界、不走被制約好的路,創作者們摸索自己在時代中「存在」的意義,尤其在「戒嚴令」下諸多「禁令」,更是讓他們內心無比躁動並躍躍欲試。
 
渴求認同的年代:你如何感受到「在地」與「本土」?
Years of Seeking Identity: How to Feel “Native” and “Local”?

 
1971年,駐聯合國代表周書楷在聯合國台上宣讀「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的聲明開始,臺灣在國際便逐漸處於被孤立的狀態;這裡的人們開始反身關注起自己的土地。而人們是如何察覺到「本土」的存在?移居來台與在這裡出生的創作者之間,對「在地」又有怎樣不同的詮釋?
 
誰沙漠?你家才沙漠!「文化沙漠」中慢熱的跨域文青聚合場
Calling Kaohsiung a Cultural Desert? The Joke’s on You! Kaohsiung as a Place for Cultured Youth to Converge and Convert the City

 
以高雄工業城為中心,來自各地的小說家、詩人、音樂家、畫家、攝影紀錄、媒體工作者在70-90年代間,一直頻繁「群聚」著,交流閱讀、創作與對時事的心得,到處有寫生人群,文青們也喜歡到咖啡廳喝咖啡並暢談「存在主義」或人生理想,艷羨北方的同時並想像著美好的「南方」。
 
工業城中藝術黑化/黑畫  這裡的「黑」不是只有⼀種「⿊」
The Blackening of Art/Black Painting in an Industrial City—More Than One Type of “Black”

 
工業城中林立的工廠,川流不息的制服「藍海」、拆解與切鋸金屬的刺耳聲響、馬路上轟隆隆的貨櫃車、地平線盡頭望不盡的塵灰;「自我抹黑」是一些創作者轉換心境的方法,粗曠、真實、深沉且接地氣的「黑」,成為在地人生命經驗相連的「代表色」。但這裡的「黑」,只有一種「黑」嗎?
 
眉眼間不能說的事:威權時代中「白色」何以恐怖?
The Unspeakable: White Terror during the Authoritarian Period

 
1949至1987年臺灣「戒嚴時期」中,最讓人心生恐懼的是「精神箝制」,但反而更容易讓人嚮往自由、或產生「衝撞」體制的慾望;藝術也是同樣,當「白色恐怖」的陰影逐漸不再籠罩,人們如何用創作來讓自己「反白」?
 
人在囧途:噤聲年代中的社會群像寫真
Awkward ☹: People in the Hushed Years

 

臺灣在二戰之後,在外援與建設中,逐步從貧窮走向了富足的今天;但社會中仍有無數走入窮途末路的人群存在。1985年《人間》雜誌出刊後,揭開眾多讓人不忍直視的社會弱勢寫真畫面,攝影成為記錄這些被遺忘角落的最佳工具,也是讓人們感受到戒嚴世界逐漸被鬆動的媒介。
 
解嚴前後裂出的那道口:破格生猛的批判性書寫
In-betweens before and after the Martial Law Period: Paradigm-shifting Critical Writings

 
甚麼時候創作者們也開始書寫起藝術評論?1970年代開始,在媒體資源上呈現弱勢的高雄,迫使創作者們開始掄起筆來寫同儕、寫自己,並籌錢自製刊物來創造發表平台;如果當時出現了犀利又辛辣的評論,或許可以理解成長期被邊緣化感受下,一種更想被看見的迫切吧!
 
打開視野後的新世界:超越傳統走向當代的路
New World after a Broadened Horizon: Transcending the Tradition toward the Contemporary Time

 

戒嚴的島嶼中,資訊即使封閉又貧乏,也無法阻斷年輕人向外探索的心。國際藝訊透過報章雜誌或留學返國者的引進,成為所有學子們嚮往前往的遠方;新的創作技法與媒材,伴隨大膽的展示方式與創作思考,都逐漸在推動這個城市的文化藝術往「當代」邁進。


展出藝術家 Participating Artists
陳庭詩 Chen Ting-shih (1913-2002)
曾培堯 Tseng Pei-yao (1927-1991)
杜巴男 Valialane (1930-2008)
洪傳桂 Hung Chuan-kuei (1931-2013)
蔡水林 Tsay Shoei-lin (1932-2015)
朱沉冬 Chu Chen-tung (1933-1990)
陳甲上 Chen Chia-shang (1933-2023)
羅清雲 Lo Ching-yun (1934-1995)
施明正 Shi Ming-zheng (1935-1988)
張文卿 Chang Wen-chin (1936-1977)
李朝進 Lee Chau-chin (1941-)
陳正雄 Chen Cheng-hsiung (1942-)
許⼀男 Hsu I-nan (1943-)
王國柱 Oňg Kok-thiā (1945-)
陳水財 Chen Shui-tsai (1946-)
洪根深 Hung Ken-shen (1946-)
葉竹盛 Yeh Chu-sheng (1946-)
區超蕃 ChauFan Ou (1947-)
蘇信義 Su Hsin-yi (1948-)
謝德慶 Hsieh Teh-Ching (1950-)
盧明德 Lu Ming-te (1950-)
陳榮發 Chen Jung-fa (1952-)
倪再沁 Ni Tsai-chin (1955-2015)
吳梅嵩 Wu Mei-song (1955-2023)
陳隆興 Chen Long-sing (1955-)
蘇志徹 Su Zhi-che (1955-)
張新丕 Chang Sin-pi (1955-)
莊明旗 Chuang Ming-chi (1955-)
顏明邦 Yen Ming Pang (1955-)
宋清田 Sung Ching-tien (1956-)
許自貴 Hsu Tzu-kuey (1956-)
吳天章 Wu Tien-chang (1956-)
何經泰 Ho Ching-tai (1956-)
李俊賢 Lee Jiun-shyan (1957-2019)
洪龍木 Hung Lung-mu (1957-)
木殘 Mu Tsan (1957-)
李明則 Lee Ming-tse (1957-)
劉高興 Liu Kao-sing (1958-)
謝三泰 Hsieh San-tai (1958-)
王武森 Wang Wu-sen (1959-)
劉丁讚 Liu Ting-tsan (1959-)
侯聰慧 Hou Tsung-hui (1960-)
林鴻文 Lin Hong-wen (1961-)
楊順發 Yang Shun-fa (1964-)
蔡獻友 Tsai Hsien-yiu (1964-)





 
 
加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