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展覽預告│相忘於江湖:李德Ⅹ熊秉明

2025.05.31 - 2025.09.14 本館 2樓展場


策展人 | 吳慧芳
Curator | Wu Hui-fang
展覽執行 | 吳家男、吳慧芳
Exhibition Executives | Wu Jianan, Wu Hui-fang
 

關於本展

「相忘於江湖」一詞出自《莊子·大宗師》,意指與其在困境中相互依賴,不如瀟灑分離,各自自由地存在。這場雙個展以此為題,呈現李德與熊秉明兩位藝術家的作品,既是對個體創作的獨立性探索,也是對彼此精神共鳴的體現。
 
李德(Read Lee, 1921-2010)與熊秉明(Hsiung Ping-ming, 1922-2002)是二十世紀極具代表性的華人藝術家,兩人同屬戰亂時代的一代,卻因人生選擇而走向不同的藝術旅程。李德於戰後來台,深耕於此,從事創作與教學,對台灣藝壇影響深遠;熊秉明則赴法留學,自此長居巴黎,成為享譽國際的旅法華人藝術家。兩人皆具深厚的文學與哲學素養,並在藝術實踐上不斷探索東西方文化的交融與突破。
 
李德以其敏銳的視覺語言,捕捉時間與記憶的流動。他的作品擅長融合抽象與具象,以層層疊疊的筆觸與色彩,營造出既熟悉又遙遠的空間感。他的畫作仿若風景,但並非具象的描繪,而是內在情感的流動,如同江湖之水,時而奔騰,時而靜謐,映照著個體與世界的微妙關係。
 
熊秉明則以雕塑見長,其創作深受東西方哲思影響。他的作品既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也展現了西方現代雕塑的理性結構。他的線條簡練、形態圓融,彷彿將「道」的精神凝結於物質之中。在這次展覽中,熊秉明的雕塑與李德的繪畫相互對話,形成一種動與靜、形與意的交融。
 
「相忘於江湖」不僅是展覽名稱,更是兩位藝術家創作態度的體現。他們既獨立行走於藝術世界,也在精神層面彼此共鳴。他們的作品沒有刻意的依附或迎合,而是在各自的創作領域中自由發展,最終在此交匯,展現出不同媒介間的對話與相忘。本展試圖為觀者提供一個開放的空間,在李德的畫面與熊秉明的雕塑之間游移,感受其中的相知與獨立,凝視藝術家們如何在創作中探索自由與自我,並在藝術江湖之上留下各自的印記。
 

李德:在空間與情意之間尋覓真實的藝術家

李德(1921-2010),出生於江蘇常熟的書香世家,家中瀰漫詩詞、書畫、金石與京劇等傳統人文氣息,這樣的環境深植了他深厚的文化涵養與藝術敏感度。李德自幼喜愛文學與繪畫,即使在抗戰期間於四川流亡求學,生活艱困,依舊沉浸於經典文學與名畫之中,1945年畢業於重慶大學。1948年,他移居台灣,開啟人生新頁。
 
1956年,李德在偶然機會下欣賞到旅日藝術家陳德旺的油畫作品〈三朵花〉,深受震撼,遂託人拜師學藝,並成為陳德旺唯一的入室弟子。長達八年的學習過程中,他吸納了老師對藝術本質的堅持與探究,也形塑出日後其教學與創作的重要基石。李德的素描根基深厚,速寫作品簡潔而富張力,寥寥數筆即能掌握人物或景物之精神。他的畫風從寫實逐步走向抽象,1973年後的作品更見筆觸奔放、顏料層層堆疊,展現濃厚肌理,並以詩句命題,傳達情思。1989年李德創作了「空相系列」21幅作品,那一年某一天李德在潛意識中突然浮現了畫室及其中模特兒的意象,當時他曾說,空相指的是實在的空間形相,是變幻無常的人間空相,是真空妙有的莊嚴法相,李德的畫風再進一步提昇到空靈的境界。
 
李德的創作歷程可粗略分為三個階段:早期以寫實為基礎,逐步探索造型與空間的關係;中期逐漸抽象化,強調點線面的節奏與結構;晚期則追求形而上的詩意與哲思,形成獨具風格的精神性繪畫。他曾說:「塞尚是從空間走向自然,我是從自然走向空間。」這句話既揭示了他的創作軌跡,也說明他如何透過空間的重構與簡化,探尋藝術的本質與人生的意義。本展中將展出李德油畫近70件(含括多幅經典自畫像、代表作品以21幅空相系列畫作)、水彩14件、以及逾50件精采素描。
 


熊秉明:哲學與造型的交會之路

熊秉明,一位集哲學家、雕塑家、書法家與詩人於一身的旅法華人藝術家,他的一生,正是一段穿梭於東西方文化之間,於現代與傳統之中尋找自我藝術語言的漫長旅程。1922年出生於南京,祖籍雲南彌勒​。父親熊慶來是中國數學界的重要人物,曾任南京東南大學教授,亦是支持他藝術追求的重要力量。
 
1947年,熊秉明以哲學組留法交換生身份前往巴黎,初志是攻讀哲學,卻在1948年訪問雕塑家紀蒙(Marcel Gimond)工作室後,毅然決定轉攻雕塑。他認為哲學與雕塑同樣是對「存在」的追問,而雕塑可透過實體造型,觸及形上問題​。這一決定,奠定了他往後藝術創作的基調—以哲學的思維為骨,以造型的語言為肌。
 
熊秉明的創作生涯從未單一線性發展。他在繪畫、書法、水彩、版畫與剪紙等領域皆有深耕。然而,他最為人稱道的仍是雕塑,尤其是《焊接系列》與《銅雕系列》。1950年代,《焊接系列》誕生於他生活最困頓的時期,銅材昂貴,他轉而使用便宜的廢鐵創作。這些作品以鐵片與鐵條構成,造型簡練而具張力,蘊含戰後生存的荒涼與堅毅,呈現出一種鋼鐵煉成的生命感​。進入1960年代,《銅雕系列》逐漸成為他藝術創作的重心。題材多為動物,尤以「水牛」為核心意象,以其厚重肌理與拙樸姿態,化身為民族精神的象徵,既寫實又帶哲思,是對故鄉與歷史的深情凝視。本次展覽中將完整呈現熊秉明各個時期雕塑作品的演進,從初期的簡約,到中期的渾厚,最後達到後期作品的材質與形象的應用自如;同時也將展出熊秉明水彩素描54件以及書法作品。
 

指導單位|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主辦單位|高雄市立美術館 
藝文支持︱財團法人山藝術文教基金會
指定木作除醛|聚和生醫




無障礙 加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