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EN
TW
警示訊息
網站導覽
回首頁
Menu
最新訊息
參觀資訊
參觀須知
開館時間
參觀票價與須知
交通資訊
環境介紹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導覽及服務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無障礙服務專區
藝術之旅
高美書屋
三秌茶屋
Pasadena
Pinkoi 電商平台
展覽與活動
展覽資訊
活動資訊
徵件辦法
典藏與研究
典藏
典藏查詢
精選典藏
典藏圖檔申請
研究資源
藝術認證 / 百夜默讀 / 高雄ART青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
視覺藝術影像資料庫
研究出版
系列出版
線上書
線上藝廊
藝術閱聽
雄雄藝見你│Podcast
時代之聲│Podcasts
典藏賞析│Podcasts
視覺影像資料庫│影音紀錄
藝術認證│高美館館刊
百夜藝術默讀│典藏閱讀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資料庫
典藏3D手上Run
線上展覽
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
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
流於形式—梁任宏個展(1999-2024)
透景線:實境的疊隱與擴張
民・間
2022高雄獎
2021 TAKAO.台客.南方HUE:李俊賢
2021高雄獎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2019 奔‧月—劉國松
AR/VR體驗
寓懷的行板:劉生容研究展
來自大地的祝福— 2019-2020典藏捐贈展
感知棲所— 關鍵典藏2019-2020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感動兔 高美特展
感動虎 高美特展
感動牛 高美特展
感動鼠 高美特展
線上學習資源
相遇在南方 - 教/學包
美術資源教室-手作課程
藝術遊戲號
畫想想‧想畫畫
尋寶高雄 - 校園推廣教材
關於我們
高美館
關於高美館/年報
關於館長
組織職掌
規劃傳承
高美館大事記
兒童美術館
關於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高美之友
美術館會員
合作夥伴
EN
TW
最新訊息
參觀資訊
參觀須知
開館時間
參觀票價與須知
交通資訊
更多
環境介紹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更多
導覽及服務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無障礙服務專區
更多
藝術之旅
高美書屋
三秌茶屋
Pasadena
Pinkoi 電商平台
更多
展覽與活動
展覽資訊
更多
活動資訊
更多
徵件辦法
更多
典藏與研究
典藏
典藏查詢
精選典藏
典藏圖檔申請
更多
研究資源
藝術認證 / 百夜默讀 / 高雄ART青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
視覺藝術影像資料庫
更多
研究出版
系列出版
線上書
更多
線上藝廊
藝術閱聽
雄雄藝見你│Podcast
時代之聲│Podcasts
典藏賞析│Podcasts
視覺影像資料庫│影音紀錄
藝術認證│高美館館刊
更多
線上展覽
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
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
流於形式—梁任宏個展(1999-2024)
透景線:實境的疊隱與擴張
民・間
更多
AR/VR體驗
寓懷的行板:劉生容研究展
來自大地的祝福— 2019-2020典藏捐贈展
感知棲所— 關鍵典藏2019-2020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感動兔 高美特展
更多
線上學習資源
相遇在南方 - 教/學包
美術資源教室-手作課程
藝術遊戲號
畫想想‧想畫畫
尋寶高雄 - 校園推廣教材
更多
關於我們
高美館
關於高美館/年報
關於館長
組織職掌
規劃傳承
高美館大事記
更多
兒童美術館
關於兒童美術館
更多
藝術生態園區
更多
高美之友
美術館會員
合作夥伴
更多
展覽資訊
首頁
展覽與活動
展覽資訊
share
展覽預告│園區—2025張新丕個展
2025.10.04 - 2026.01.25
本館 2樓展覽室
園區
「園區」,是一個多重層面的空間隱喻,是資本主義消費市場下的產物名詞,也是張新丕繪畫作品的生產基地。
在這園區裡充滿著尺度計算所框構出來的空間和紋理,當然也免不了對自然環境的算計…
在張新丕的「園區」裡,是繪畫性的也是批判性的,是他創造未知形象不停運轉的新生氣流動狀態…讓繪畫自由!
策展顧問|黃志偉
策 展 人 | 吳慧芳
展務執行 | 李明軒
關於本展
「園區」一詞,為中性用語,是具有促進某一產業發展而設立的特定場域;本展以此為展名,尤直指藝術家張新丕位於檳榔園中的工作室—創作產出地。在張新丕的創作中,南方風土不再只是背景或風景,而是一種深植於身體記憶與生命經驗的存在方式。他的畫筆游移於記憶與現實、地方與身分之間,其畫面所建構的場景,不是對家鄉自然景物的再現,而是與土地共構的敘事場域。
2021年張新丕在絕對空間個展以「熱帶天堂-合界」為概念,認為藝術創作具有共時性,並以土地之下、盤根錯節的植物來譬喻那界線是難以區分的。在翌年正修藝術中心個展中提出「熱帶天堂-重合視域」,除了延續前次的概念,並使用指稱人類雙眼可視角範圍的「重合視域」,來形容我們所在的生活空間,是人、土地和身體感所共構賦予而存在的,再一次的強調了,彼此皆是共時的相互影響著彼此。2025年個展《園區》,拓延「熱帶天堂」系列的創作脈絡,進一步聚焦於「觀看」本身:我們如何在濕熱的氣候與流變的地景中,看見人與自然的互動?如何透過視覺與情感的重疊,生成一種身體性與倫理性的觀看方式?在這裡,藝術家、觀者與土地,彼此感知、回應,並共同參與一種新的風景形式。
展覽從台灣獨有的自然生產結構與文化圖景出發:甘蔗田映襯著午後烈陽,檳榔園在濕熱空氣中顯得格外明亮,流動的海浪與港灣則暗示著歷史與產業的遷移。張新丕透過顏料疊加的圖層與透明的筆觸,捕捉這些熱帶風土的微妙光感,並融入個人生命遭遇與社會環境的反思。他的畫面常常同時蘊含對自然的柔情與對人文現實的批判,讓我們在欣賞色彩與形式之美的同時,也被迫凝視土地變遷留下的裂痕。
張新丕的繪畫語彙,充滿透明、濕潤、具穿透性的筆觸與光影處理,彷彿午後陽光灑落檳榔園中的空氣浮動。畫面中的自然符號—水田、樹影、農舍—既具象又寓意,指向臺灣南部長期以來的產業變遷、土地使用與社會結構問題。他筆下的風景並不靜止,而是充滿著記憶的堆疊與歷史的沉澱,繪畫在此成為一種溫柔而堅定的土地敘述。
策展結構上,本展不以線性編年為導引,而是以主題意識編排展區,使觀者能在不同作品間游移穿行,逐步沉浸於由濕熱氣候與感性觀看交織而成的空間感。展覽也回應藝術家近年對身體感與自然關係的關注,透過色彩與構圖進一步探問人在自然秩序中的角色與位置。
《園區》既是藝術家長年創作歷程的延續,也是一次深刻回望地方經驗、文化記憶與視覺倫理的當代實踐。在全球化視覺語言日益同質的當下,張新丕的創作提醒我們:真正的觀看,是與所在之地共振的能力,是在日常風土中持續生成的敘述力。
藝術家張新丕
1955年出生於屏東縣,1979至1993年間旅歐,法國巴黎國立高等藝術學院畢業,多次個展於德奧法。深受德國新表現主義、義大利超前衛的影響,並加入奧地利分離派,其口號--「給藝術自由」--依然在創作中迴響。
1995年於北美館個展後,即返台全心投入創作。為找回創作初心,執行「藝術協尋」計劃,在探討原創型態與自我創作之間的關聯性,且意外促成伊斯坦堡雙年展獲獎。籌組社區藝術團體,為當時閒置空間再利用重要推手,並舉辦 2001年「土地辯證」等,透過繪畫、雕塑、空間裝置等與土地連結進行創作,或許就是一種新的「南方分離」,從主流的視野中自我抽離,轉向屬於南方的在地經驗。
近年來,以「熱帶天堂」命題作為展覽主軸,「菁仔園」成為藝術意象,檳榔樹、鳳梨田、漁塭、海堤、消波塊等作為符號性,是一種跨越生產生態、社會結構與藝術形式的綜合實踐。作品大量使用螢光等高光色彩構築熾烈的地方感敘事,光影凸顯人與物的存在關係,筆觸常常在厚重與透明之間震盪,試圖捕捉那存在的不確定性,詮釋身處南方「燒熱」身體感官。透過多年的觀察與記錄,這片土地已經從「自然—文化交織的生活場域」,轉變為「人工—經濟主導的斷裂地景」。藝術家再現的不僅是土地與海岸線,更是一種斷裂與重構的經驗,藉此丈量自己與變動地景之間的距離。
指導單位|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主辦單位|高雄市立美術館
運輸佈展|海灣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指定木作除醛|聚和生醫
教育推廣活動
專家導覽
‧114/11/1 (六) 14:30-16:00
黃志偉/崑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副教授
‧114/12/13 (六) 14:30-16:00
許遠達/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助理教授
‧115/1/3 (六) 14:30-16:00
王焜生/桃園會展中心藝術總監
藝術微座談暨專輯簽書會
114/12/27(六)15:00-17:00∣高美館2樓展覽室
‧與談人∣
張新丕/展出藝術家
龔卓軍/臺南市美術館館長
黃志偉/崑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副教授
陳水財/藝術家
我們擠得下嗎?
2025.09.06 - 2025.12.28
展覽預告│跨越海洋—妮可萊・布恩迪亞・古皮特個展
2025.09.20 - 2025.11.09
美術高雄2025:眼球世代藝術奇譚
2025.07.05 - 2025.10.19
無障礙
加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