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EN
TW
警示訊息
網站導覽
回首頁
Menu
最新訊息
參觀資訊
參觀須知
開館時間
參觀票價與須知
交通資訊
環境介紹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導覽及服務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無障礙服務專區
藝術之旅
高美書屋
三秌茶屋
Pasadena
Pinkoi 電商平台
展覽與活動
展覽資訊
活動資訊
徵件辦法
典藏與研究
典藏
典藏查詢
精選典藏
典藏圖檔申請
研究資源
百夜藝術默讀 / 藝術認證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
視覺藝術影像資料庫
研究出版
系列出版
線上藝廊
藝術閱聽
雄雄藝見你│Podcast
時代之聲│Podcasts
典藏賞析│Podcasts
視覺影像資料庫│影音紀錄
藝術認證│高美館館刊
百夜藝術默讀│典藏閱讀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資料庫
典藏3D手上Run
線上展覽
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
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
流於形式—梁任宏個展(1999-2024)
透景線:實境的疊隱與擴張
民・間
2022高雄獎
2021 TAKAO.台客.南方HUE:李俊賢
2021高雄獎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2019 奔‧月—劉國松
AR/VR體驗
寓懷的行板:劉生容研究展
來自大地的祝福— 2019-2020典藏捐贈展
感知棲所— 關鍵典藏2019-2020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感動兔 高美特展
感動虎 高美特展
感動牛 高美特展
感動鼠 高美特展
線上學習資源
相遇在南方 - 教/學包
美術資源教室-手作課程
藝術遊戲號
畫想想‧想畫畫
尋寶高雄 - 校園推廣教材
關於我們
高美館
關於高美館/年報
組織職掌
規劃傳承
高美館大事紀
兒童美術館
關於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高美之友
美術館會員
合作夥伴
EN
TW
最新訊息
參觀資訊
參觀須知
開館時間
參觀票價與須知
交通資訊
更多
環境介紹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更多
導覽及服務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無障礙服務專區
更多
藝術之旅
高美書屋
三秌茶屋
Pasadena
Pinkoi 電商平台
更多
展覽與活動
展覽資訊
更多
活動資訊
更多
徵件辦法
更多
典藏與研究
典藏
典藏查詢
精選典藏
典藏圖檔申請
更多
研究資源
百夜藝術默讀 / 藝術認證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
視覺藝術影像資料庫
更多
研究出版
系列出版
更多
線上藝廊
藝術閱聽
雄雄藝見你│Podcast
時代之聲│Podcasts
典藏賞析│Podcasts
視覺影像資料庫│影音紀錄
藝術認證│高美館館刊
更多
線上展覽
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
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
流於形式—梁任宏個展(1999-2024)
透景線:實境的疊隱與擴張
民・間
更多
AR/VR體驗
寓懷的行板:劉生容研究展
來自大地的祝福— 2019-2020典藏捐贈展
感知棲所— 關鍵典藏2019-2020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感動兔 高美特展
更多
線上學習資源
相遇在南方 - 教/學包
美術資源教室-手作課程
藝術遊戲號
畫想想‧想畫畫
尋寶高雄 - 校園推廣教材
更多
關於我們
高美館
關於高美館/年報
組織職掌
規劃傳承
高美館大事紀
更多
兒童美術館
關於兒童美術館
更多
藝術生態園區
更多
高美之友
美術館會員
合作夥伴
更多
系列出版
首頁
典藏與研究
研究出版
系列出版
share
基本資料
名稱:
藝術認證第43期
分類:
藝術認證
年代:
2020
內容
編者的話
「藝術史是活的!」這句話在《浮於世:法蘭西斯‧培根》特展中讓人感受甚深。就像一個有機體,藝術史在人類文明史上緩步前行的同時,吐納著無數的藝術家與作品。有些過去的「當代」在藝術史歷程拉長、沉澱、過濾後,被重新定位、翻身,但也可能受到批判,甚或就此被遺忘。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909~1992),在藝評家筆下被視為與畢卡索、梵谷同等重要,生前曾聲稱從不畫素描,但他的素描作品卻在死後出土,重寫了大家以為他就此定案的人生;如同他不甘平凡的性格般,再度翻攪著持續記錄中的世界藝術史。培根就像一股擾流的力量,進入了藝術史的歷程中,提醒了我們「藝術史是活的!」這個事實。
為了帶領讀者深入探討培根的美學價值,本期議題特賣場特別邀請關注培根創作多年的學者高榮禧、陳蕉、倪明萃、陳懷恩,與本展策劃承辦人之一的王咏琳,共同製作了「擾動的力量:法蘭西斯‧培根」專題,分別從「當代藝術對身體的論述」、「培根對於當代繪畫的開拓」、「培根的受難圖像」、「圖像上的特徵及背後意義」、「觸及做為人的真實」等面向,探討培根藝術創作的精神內涵。文字工作者林宜寬亦以「台灣新世代畫壇中的培根風格」作為迴響,探討了數位呼應培根風格與美學意涵的台灣藝術家之創作,以為對應。
另外,高美館多年來辦理的「高雄獎」與「創作論壇」兩項徵件展,獲得多方肯定的同時也引發諸多討論。本期特規劃了「美術館議題」單元,以〈從『我是誰?』到『我可以往哪裡去?』-高雄獎的DNA〉及〈以『規則』去運作『不規則』-每一場都是硬仗的『創作論壇』〉二文,與讀者分享第一線執行過程中,深入觀察後的心路歷程筆記。此外,配合高美館刻正展出的《戲古幻今-袁旃創作25年歷程展》,本期特以張雅晴為文的〈寧靜革命〉,為大家闡述台灣資深女藝術家袁旃,看似風平浪靜下波瀾壯闊的人生歷程。
長期以影像紀錄好茶部落魯凱族原民文化的攝影家王有邦,於本期「南島紀事」專欄,探討魯凱族失傳已久的女性手背刺青影像,闡述魯凱刺青對其族群女性所代表的生命意涵、禮儀以及深邃的文化精神,期待大家認真看待原住民族刺青這個行為的重要性。另外本刊針對紙本照片之珍貴性與不易保存的特性,特於本期「文物保存維護」專欄,邀請修護專家張後妤與羅鴻文,為讀者提供修護案例分享以及保存維護作為之建議。
呼應培根專題,本期「閱讀藝術方案」專欄,高千惠特以〈藝術家的生理短史─有關藝術生命的「期限」與「保存」〉討論藝術家自身面對死亡的創作態度,與其蘊含的生命意義。由陳宏星執筆的「藝術哲學」專欄,本期起以印度泰姬瑪哈陵為例,為讀者進行連續三期的〈極端唯名主義之藝術存在一元論〉之闡述,藉由案例深入淺出的探討,引領讀者進入藝術哲學的堂奧。
相關檔案
藝術認證第43期目錄
殘酷的現實-法蘭西斯‧培根的受難圖像/倪明萃
人間獨坐-畫家法蘭西斯‧培根/陳懷恩
身體縫隙-線性書寫的臉孔與身體感知/林宜寬
概說法蘭西斯‧培根的人物肖像畫/高榮禧
無障礙
加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