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藝術認證第43期

基本資料

  • 名稱: 藝術認證第43期
  • 分類: 藝術認證
  • 年代: 2020

內容

編者的話

「藝術史是活的!」這句話在《浮於世:法蘭西斯‧培根》特展中讓人感受甚深。就像一個有機體,藝術史在人類文明史上緩步前行的同時,吐納著無數的藝術家與作品。有些過去的「當代」在藝術史歷程拉長、沉澱、過濾後,被重新定位、翻身,但也可能受到批判,甚或就此被遺忘。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909~1992),在藝評家筆下被視為與畢卡索、梵谷同等重要,生前曾聲稱從不畫素描,但他的素描作品卻在死後出土,重寫了大家以為他就此定案的人生;如同他不甘平凡的性格般,再度翻攪著持續記錄中的世界藝術史。培根就像一股擾流的力量,進入了藝術史的歷程中,提醒了我們「藝術史是活的!」這個事實。

為了帶領讀者深入探討培根的美學價值,本期議題特賣場特別邀請關注培根創作多年的學者高榮禧、陳蕉、倪明萃、陳懷恩,與本展策劃承辦人之一的王咏琳,共同製作了「擾動的力量:法蘭西斯‧培根」專題,分別從「當代藝術對身體的論述」、「培根對於當代繪畫的開拓」、「培根的受難圖像」、「圖像上的特徵及背後意義」、「觸及做為人的真實」等面向,探討培根藝術創作的精神內涵。文字工作者林宜寬亦以「台灣新世代畫壇中的培根風格」作為迴響,探討了數位呼應培根風格與美學意涵的台灣藝術家之創作,以為對應。

另外,高美館多年來辦理的「高雄獎」與「創作論壇」兩項徵件展,獲得多方肯定的同時也引發諸多討論。本期特規劃了「美術館議題」單元,以〈從『我是誰?』到『我可以往哪裡去?』-高雄獎的DNA〉及〈以『規則』去運作『不規則』-每一場都是硬仗的『創作論壇』〉二文,與讀者分享第一線執行過程中,深入觀察後的心路歷程筆記。此外,配合高美館刻正展出的《戲古幻今-袁旃創作25年歷程展》,本期特以張雅晴為文的〈寧靜革命〉,為大家闡述台灣資深女藝術家袁旃,看似風平浪靜下波瀾壯闊的人生歷程。

長期以影像紀錄好茶部落魯凱族原民文化的攝影家王有邦,於本期「南島紀事」專欄,探討魯凱族失傳已久的女性手背刺青影像,闡述魯凱刺青對其族群女性所代表的生命意涵、禮儀以及深邃的文化精神,期待大家認真看待原住民族刺青這個行為的重要性。另外本刊針對紙本照片之珍貴性與不易保存的特性,特於本期「文物保存維護」專欄,邀請修護專家張後妤與羅鴻文,為讀者提供修護案例分享以及保存維護作為之建議。

呼應培根專題,本期「閱讀藝術方案」專欄,高千惠特以〈藝術家的生理短史─有關藝術生命的「期限」與「保存」〉討論藝術家自身面對死亡的創作態度,與其蘊含的生命意義。由陳宏星執筆的「藝術哲學」專欄,本期起以印度泰姬瑪哈陵為例,為讀者進行連續三期的〈極端唯名主義之藝術存在一元論〉之闡述,藉由案例深入淺出的探討,引領讀者進入藝術哲學的堂奧。
加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