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EN
TW
警示訊息
網站導覽
回首頁
Menu
最新訊息
參觀資訊
參觀須知
開館時間
參觀票價與須知
交通資訊
環境介紹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導覽及服務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無障礙服務專區
藝術之旅
高美書屋
三秌茶屋
Pasadena
Pinkoi 電商平台
展覽與活動
展覽資訊
活動資訊
徵件辦法
典藏與研究
典藏
典藏查詢
精選典藏
典藏圖檔申請
研究資源
百夜藝術默讀 / 藝術認證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
視覺藝術影像資料庫
研究出版
系列出版
線上藝廊
藝術閱聽
時代之聲│Podcasts
典藏賞析│Podcasts
視覺影像資料庫│影音紀錄
藝術認證│高美館館刊
百夜藝術默讀│典藏閱讀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資料庫
典藏3D手上Run
線上展覽
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
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
流於形式—梁任宏個展(1999-2024)
透景線:實境的疊隱與擴張
民・間
2022高雄獎
2021 TAKAO.台客.南方HUE:李俊賢
2021高雄獎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2019 奔‧月—劉國松
AR/VR體驗
寓懷的行板:劉生容研究展
來自大地的祝福— 2019-2020典藏捐贈展
感知棲所— 關鍵典藏2019-2020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感動虎 高美特展
感動牛 高美特展
感動鼠 高美特展
線上學習資源
相遇在南方 - 教/學包
美術資源教室-手作課程
藝術遊戲號
畫想想‧想畫畫
尋寶高雄 - 校園推廣教材
關於我們
高美館
關於高美館/年報
組織職掌
規劃傳承
高美館大事紀
兒童美術館
關於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高美之友
美術館會員
合作夥伴
EN
TW
最新訊息
參觀資訊
參觀須知
開館時間
參觀票價與須知
交通資訊
更多
環境介紹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更多
導覽及服務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無障礙服務專區
更多
藝術之旅
高美書屋
三秌茶屋
Pasadena
Pinkoi 電商平台
更多
展覽與活動
展覽資訊
更多
活動資訊
更多
徵件辦法
更多
典藏與研究
典藏
典藏查詢
精選典藏
典藏圖檔申請
更多
研究資源
百夜藝術默讀 / 藝術認證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
視覺藝術影像資料庫
更多
研究出版
系列出版
更多
線上藝廊
藝術閱聽
時代之聲│Podcasts
典藏賞析│Podcasts
視覺影像資料庫│影音紀錄
藝術認證│高美館館刊
百夜藝術默讀│典藏閱讀
更多
線上展覽
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
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
流於形式—梁任宏個展(1999-2024)
透景線:實境的疊隱與擴張
民・間
更多
AR/VR體驗
寓懷的行板:劉生容研究展
來自大地的祝福— 2019-2020典藏捐贈展
感知棲所— 關鍵典藏2019-2020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感動虎 高美特展
更多
線上學習資源
相遇在南方 - 教/學包
美術資源教室-手作課程
藝術遊戲號
畫想想‧想畫畫
尋寶高雄 - 校園推廣教材
更多
關於我們
高美館
關於高美館/年報
組織職掌
規劃傳承
高美館大事紀
更多
兒童美術館
關於兒童美術館
更多
藝術生態園區
更多
高美之友
美術館會員
合作夥伴
更多
系列出版
首頁
典藏與研究
研究出版
系列出版
share
基本資料
名稱:
藝術認證第67期
分類:
藝術認證
年代:
2016
內容
進入當代藝術的異想世界!
塑膠袋、馬桶也是藝術品嗎?別懷疑!這在當代藝術的國度,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你我生活周遭的任何物件皆可化身為藝術作品,這樣的實踐,在高美館正展出的「變材無礙─當代媒材與表現」展覽裡,比比皆是,等著你來一窺究竟。
今日,被視為藝術殿堂的美術館,展示的已不再侷限於繪畫與立體雕塑等狹隘的分野;觀眾也不再是被動的參與,而有了更多與作品互動、融為作品一部分的機會;在媒體科技推波助瀾下,當代藝術的魅力更是無遠弗屆。
二十世紀實驗藝術的先驅,達達主義美籍法裔藝術家馬賽爾‧杜象(法語:Marcel Duchamp, 1887 ~ 1968),於1917年以陶瓷小便斗創作﹝噴泉﹞(Fountain, 又譯為﹝清泉﹞)乙作,打破了藝術創作中視覺性繪畫的觀念與媒材侷限,將現成物品的實用功能轉向美感傳遞,啟發當今藝術中諸多技法、心理和視覺的新觀點。
1960年代盛行於歐美的前衛藝術運動FLUXUS,以「藝術即生活」為精神理念,融合視覺藝術、文學、音樂、表演等,呈現了更自由、多元、跨界的媒材創作,與不羈的藝術形式,吸引觀眾的關注。透過一次次的展演,讓觀眾藉由觀看、參與,融入生活感知,體會當代藝術流變的新氣象。
隨著資本主義商業活動與大眾媒體、科技的蓬勃發展,今日,媒體科技已被廣泛運用成為藝術創作的重要媒介,引領進入數位時代的藝術呈現,使藝術的視野更顯寬廣。當代藝術跨領域、多元豐富的創意表現,提供觀眾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交融的多感觸動,啟迪心靈,在與作品互動中,滲入自身的主觀經驗與想像力,讓藝術產生更多可能性與無限面貌,以及更開放的精神意念。
然而伴隨科技日新月異,軟硬體組件汰換突飛猛進,讓人頭疼的是,作品日後保存、展示、典藏的嚴峻挑戰,同時,也在不斷更迭的創作模式和新穎的觀看經驗中,一再地超越了傳統思維的藝術感知。究竟當代藝術的語彙已發展到何等境界,產生哪些值得關注的現象?本刊藉著「當代藝術實驗對話」專題,邀請曾鈺娟、曹筱玥、黃雅玲、董維琇等學者專家,深入探討相關議題,希冀帶您一起進入當代藝術的異想世界,挑動您的靈魂與藝術敏感神經!
相關檔案
藝術認證第67期目錄
曹筱玥〈靈光象限─從科技藝術的可複製性談當代藝術的創作、展示與典藏〉
董維琇〈當代藝術去神殿化─從關係美學談當代藝術的觀眾參與及對話〉
黃志偉〈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與城市進化─看貨櫃藝術節的發展與改變〉
加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