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藝術認證第44期

基本資料

  • 名稱: 藝術認證第44期
  • 分類: 藝術認證
  • 年代: 2020

內容

編者的話

「城市會用相片述說他們的過去,只有台灣還不懂,而失去歷史照片等於失去文化認同。」這是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在一場呼籲台灣成立「國家攝影博物館」的記者會上發表的感言(聯合報,2012.05.27) 。事實上,在數位相機與智慧型手機發明後,人人隨手拍、隨手錄、隨手傳的便利,幾乎讓我們暫時遺忘了那些記錄「不便利」的過去;在洗相業式微、底片逐漸停產、家庭相本改成電腦中不斷被瀏覽的虛擬記憶,不久後的未來,我們又將如何改變現在所習慣的「紀實手法」呢?

高美館在本年7月舉辦《玻光流影:約翰.湯姆生世紀影像特展》,透過與英國倫敦威爾康圖書館所取得的珍貴圖像收藏,這一批翻自湯姆生生前拍攝的玻璃底板作品之高解析作品,帶大家回到19世紀末湯姆生所拍攝的台灣、中國大陸、及東南亞影像,它們重現了台灣最早的影像,也是世界看見台灣的第一印象,包括打狗港(今高雄)、台灣府 (今台南)及鄰近的山區等地理景緻與原住民平埔族的生活。
本期議題特賣場以約翰.湯姆生為起點,進行「紀實影像」的專題探討,同時也挖掘台灣人共同的歷史記憶,亦即當代紀實攝影家重要的發源地之一的《人間》雜誌,前人兢兢業業所走的道路,已非今人所能望其項背。當年那些在「苦日子」裡探尋、擷取的各個嚴肅畫面,與今日充斥的嗜血媒體相較,多了滋養社會心靈溫情的潛在人性面,也承擔了更多的社會責任。

與《玻光流影:約翰.湯姆生世紀影像特展》同時在高美館展出的《創作論壇 文化鏡像—台灣、沖繩藝術家的生活刻痕》,以台灣與日本數位藝術家強烈的個人風格,去進行「日記」般的時代紀錄,突顯了時代中迥異的文化記錄,在某個層面上,它們所紀錄的「過去」比純粹畫面上的「寫實」,還多了人性轉折思考上的真實。

「時光留不住」的困擾,除了出現在底片或相片等大量積累物件的保存與維護外,也出現在攝影媒材的展示維護上。新興數位媒材對傳統攝影藝術的衝擊,不僅對跨國經濟、社會產業與創作風潮產生拔根式的影響,也出現在美術館中越來越多元的策展計畫、展示設計與燈光規劃中。繼43期針對「彩色相紙」與「明膠銀膠相片」的保存維護說明後,本期特別針對攝影展品之展示維護,進行探討。
高美館於6月展出《殺墨:洪根深創作研究展》,本期也深入介紹這位高雄在地資深藝術家、重要的當代藝術精神代言人,剖析他叛逆外表下的柔軟內心與特異創作風格,以及他在高雄所累積的文化能量。
本刊由資深藝評人、策展人高千惠老師執筆之「閱讀藝術方案」專欄,至上期告一段落;本期起,續以「藝評講堂」專欄和讀者分享藝評世界。
加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