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移動與遷徙 - 從地方到他方的故事

2019.02.23 - 2019.05.19 本館 201-203展覽室
 
策展人:吳尚霖 (台灣)、金潤瑞 (韓國)

參展藝術家:
安遊麗 (韓國)、安聖惠 (臺灣)、高俊宏 (臺灣)、侯淑姿 (臺灣)、許淑真&盧建銘 (臺灣)、丁宰澈 (韓國)、金玉善 (韓國)、李汶周 (韓國)、李宇城 (韓國)、林介文 (臺灣)、盧昱瑞 (臺灣)、Mixrice (韓國)、羅賢 (韓國)、尼爾斯・克羅斯 & 李宇道 (德國&韓國)、沈昭良 (臺灣)、線無 (韓國)、多馬索・木奇 (義大利)、姚瑞中 (臺灣)、尹洙竫 (韓國)

遷徙造就了人類的歷史。為何人類選擇遷徙,背後又是什麼樣的動力?也許是為了逃避天災、氣候變遷、戰爭的迫害、或是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而決定離鄉背景去尋找更適合的生活環境。人類的移動與遷徙也同時為自己的生存創造新的契機,也可能最終是一次失敗的行動。從雙腳的行走到透過改變移動的方式與科技,學會使用動物來騎乘及運輸,發明汽車、船、飛機等各種不同的交通工具遊歷各處。甚至今日的網路時代,人們以簡單運用手機中的通訊軟體就能便捷的創造有效率的移動機會,甚至不需移動自己的身體便能遊歷他方的虛擬世界。
 
《移動與遷徙 - 從地方到他方的故事》國際當代藝術交流展,由策展人吳尚霖(台灣)及金潤瑞(韓國)攜手規劃,連結高雄市立美術館與韓國京畿道美術館的國際合作,邀請了19組、22位國內外藝術家的不同類型精彩作品參展。本展以三個單元「勿忘/잊지마、何處/어디、流浪/방랑」,從時間、空間、地理、植物、生活方式、文化及科技的任何一個角度揭露我們不熟悉,甚至不曾看見、聽見的景象、聲音、故事,也同時反應各區域在現今社會及環境所面對的問題。探究藝術家又是如何看待歷史、並從自己所屬的社會與族群中發現新的內容及意義。
 
不論抱著夢想還是失落離開故鄉,異國語言溝通與文字形象的學習是移動與遷徙者在異地首要面對的挑戰,「勿忘/잊지마、何處/어디、流浪/방랑」三組以植物及花朵盤繞的中文及韓文字意象不時地出現在展場當中,提供給觀展者思考作品脈絡以及內容的線索,同時表現人們在身處不熟悉的異鄉時所產生的疑問、思索與感受。

 

勿忘/잊지마
遺忘的歷史
 
歷史的確立時常與許多人矛盾與苦澀的回憶緊密地連結著,韓國與台灣在冷戰時期或是近代歷史中,都必須在強權與大國之間的角力夾縫中求生存,南北韓的分裂以及國共內戰皆造成許多家庭的離散。遠古至今,朝鮮族在中國及世界各地生根成為不同國度的公民,數千年前南島語族及近百年來自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不同族群也相繼遷移到台灣。跟隨著現代資本主義全球化的腳步,外籍移工及新移民的融入同時成為改變社會結構的重要因素。
 
何處/어디
城市/移動/疆界
地方與空間感如何產生?是氣味、聲音、物件?還是被夷平破壞的房舍後所興建的高樓大廈、五光十色的花車舞台與街景、山頭上金碧輝煌的廟宇、還是毫無人煙的荒涼的廢墟?同樣的地理位置,對不同的人、不同的族群有著完全不同的名稱、意義與故事。漁人在海上不間斷地漂流移動,依循著海流、星象、指南針及GPS的全球定位導引航行位置,所謂的地方感在他們眼中很可能是旅途移動中對大海、船艙與甲板樣貌的回憶。
 
流浪/방랑
流浪的種子
人的遷徙如植物的種子一般隨著風、順著海洋、甚至攀附動物往他方飄移,少數幸運者經過努力最終得到一個可以落地生根的土地。從四面八方移動到新土地耕耘的不同族群,在離開家鄉後經歷漫長的旅程,除了生存必須的工具外,故鄉的食物與植物的種子也被帶到新的土地繼續種植。不管是住在中國的朝鮮族、原住民、漢人還是來自越南、菲律賓、印尼等國的移工,除了必須適應新環境外,總是會思念家鄉食物的味道。種子提供了移動攜帶及再生長的可能性。而外來的物種也調整了遷徙地的樣貌。

 
 
02/23/2019~05/19/2019 
高雄市立美術館 
07/11/2019~10/13/2019 
韓國京畿道美術館 
 
指導單位: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主辦單位:高雄市立美術館、韓國京畿道美術館
策劃單位:阿斯匹靈計畫工作室、韓國京畿道美術館
贊助單位: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東和鋼鐵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指定木作除醛:聚和生醫
指定旅店:秝芯旅店
 


侯淑姿   二部曲:長日將盡(局部)  2015  彩色攝影輸出  70×140cm×20
Hou Lulu Shur-tzy  Episode II   Remains of the Day (partial)  C-Print Photography


李宇城  今日,而非明日之歌  2017  黑色打底劑、布料  210×210cm×3
Lee Woosung  A song for today, not tomorrow  black gesso on fabric


展場一景。姚瑞中作品〈領袖〉 混合媒材
A glimpse of the exhibition
Yao Juichung  Leader  Mixed media installation


丁宰澈  藍色海洋計劃  2016  海洋垃圾  尺寸可變
Jeoung Jae Choul  Blue Ocean Project  Ocean trash  dimensions variable


丁宰澈  藍色海洋計劃  2016  海洋垃圾  尺寸可變
 Jeoung Jae Choul  Blue Ocean Project   Ocean trash   dimensions variable


展場一景
A glimpse of the exhibition


展場一景
A glimpse of the exhibition


展場一景
A glimpse of the exhibition


金玉善
本地_seoho1561, 2014; 本地_beopwhan2115, 2012; 本地_beopwhan19, 2014; 本地_beopwhan225, 2014; 本地_dosoon835, 2013; 本地_wolpyung4191, 2012; 無題_dosoon819, 2013; 無題_wolpyung142, 2013
2012-2014
數位輸出
100×80cm×8
Kim Oksun
Local_seoho1561, 2014; Local_beopwhan2115, 2012; Local_beopwhan19, 2014; Local_beopwhan225, 


展場一景。許淑真&盧建銘 〈流亡的種子〉
A glimpse of the exhibition
Hsu Su-Chen & Lu Chien Ming Seed of Refugee


尹洙竫  品茶之旅日誌  複合媒材裝置  隨空間調整
Yoon Soo Jung  Tea Travel Dairy  Mixed media installation


羅賢  漂流的植物-台東  2018  複合媒材裝置  尺寸可變
Na Hyun  Plant Floating  Mixed media installation  size variable


盧昱瑞  魷釣船―起錨&水路  2018  錄像、彩色照片  隨空間調整
Lu Yu-Jui  Squid Jigger Vessel: Set Sail & Sea Route  Video, photography


展場一景。
侯淑姿 二部曲:長日將盡  彩色攝影輸出
A glimpse of the exhibition
Hou Lulu Shur-tzy Episode II Remains of the Day  C-Print Photography


姚瑞中  萬歲  2012  單頻道彩色有聲錄像  05:30
Yao Juichung  Long Life  Single Channel Video with sound


許淑真&盧建銘私  流亡的種子(局部)  2013-2014  數位版畫  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
Hsu Su-Chen & Lu Chien Ming  Seed of Refugee (partial)   Digital Print    Collection of Kaohsiung Museum of Fine Arts


線無  校外旅行  2009  油彩、畫布  193×130cm
Sun Mu  School Trip  Oil on Canvas




 

展覽專文

策展論述 京畿道美術館策展人金潤瑞

本展覽是在共同關鍵字「移動與遷徙」之下,由韓國與台灣策展人一同策展規劃與詮釋的整合結果。身為本展的韓國共同策展人,我質問自己如何能將韓國人眼中的宏大主題「移動與遷徙」傳達給台灣觀眾,以及本主題展能帶給兩國各別所屬的地區與藝術機構何種意義。台灣的獨立策展人吳尚霖首先提出本聯展,組成10組來自台灣的藝術家團隊,而我則組合9個藝術家與藝術家團隊,使故事剩下的另一半完整圓滿。撰寫此文時我還未看過台灣藝術家的作品,我想藉由本展覽的形式將我希望呈現給韓國的記錄下來。此外,本文以韓文寫成,將翻譯成英文及中文而在台灣呈現。因此,語言與想法間發生斷裂隔閡實是在所難免,而這也將成為整個計劃中的一部分。

韓國社會正迅速成為一個移民國家。自從1903年第一群遷徙至夏威夷的移民開始,韓國已不再是一個「勞力的輸出者」,而是一個「多元文化主義的地主國」,其遷入國內的移民數量正快速擴增。隨著移民數量的成長,以及於1980年代官方湧入韓國的移民勞工,移民的多樣化也擴大至包含經由國際婚姻而來的外國人、勞工、國際學生。近期有關難民接受議題的公開爭議即是對於韓國當今此種現實的直接證明。例如,京畿道美術館所在的安山市即是國內移民居住最密集的地區,而且不論是規模上或多樣性上皆是。安山的移民數量從2008年的33,052人增加至去年的77,673人,佔有該市人口的10%,而且此數字每年仍持續成長。安山市擁有「特殊」的地方政府,其具有移民政策的特有範例。該市也是國內第一個執行並經營一個獨立的外國人部門的城市,而且也是國內唯一被指定為「多元文化村特定區」的地方。如此一來,身為座落於安山這個城市的京畿道美術館的策展人,「移動與遷徙」這個大議題對我而言是極具挑戰性且富有旨趣的主題。

韓國的另一種遷徙景像來自「空間的破壞與創造」。由國家所領導的從1988年奧運之前即開始的再開發計劃,至今已具有各式各樣的型態,經常成為過於激烈的論述的主題,並且已產生另一種遷徙的型態。再開發的社會現象已被許多藝術家運用,作為其創作的主題。我將遷徙的廣大主題縮減至韓國本身,企圖聚焦及研究發生在朝鮮半島的遷徙活動,並藉由藝術家的視覺語言來揭示韓國社會的遷徙現象,在此社會中移民們因為生活、工作,以及其他自願與非自願因素而無法安身立命、落地生根。在此,我將小心避免可能對遷徙造成錯誤觀念的情緒化觀點與淺薄觀察,並會聚焦在以多元的角度看待韓國的各種遷徙狀況。從因為戰爭、分裂、再開發等外在因素而導致的遷徙活動,到改變個人生活的主動遷徙動作,我試圖將本展覽引導至遷徙的每個個人的生活獨特性。這不僅可一窺透過「遷徙」主題而展現的韓國景像,也可向韓國觀者及很多不熟悉韓國現實的台灣觀眾呈現新的問題。

當開始討論韓國的移動與遷徙之時,便想起可以金玉善的棕梠樹照片為起點。金玉善以用相機捕捉居住在韓國的外國人的作品而聞名,她自2011年起開始拍攝棕梠樹,這外來的樹種如今在濟州島的多數住家已是根深蒂固。棕梠樹被引進濟州島的時間並不長,首先是被引進島上的某些地區,主要是中文觀光區及島上門戶的濟州機場,以此作為1973年在西歸浦市建立中文觀光區的觀光計劃政策的一部分,使島上具有異國風情的感受,讓參訪者覺得彷彿來到某個像夏威夷這樣的熱帶地區。棕梠樹進駐住宅區,被種植在私人住宅的庭院中,其進入住家的領域僅有約40年的時間。藝術家以拍攝肖像的方式記錄週遭常見的不同樹種與植物。透過標準化的邊框,以及與作品主題間距離的調整感,金玉善對存在的多元性與特殊感提供了不具偏見的看法,展現大自然的現存生命與新生命之間的和諧或不和諧的狀態。

這樣的觀點在這整個主題特展之中隨處可見。羅賢的作品自2000年代初期以來探索「一個民族或一個種族」的意義與角色,他的新作品以植物作為一種隱喻姿態,更加強調其以往作品的主題。羅賢的手法是透過其想像及客觀理由而重建被視為既定事實的歷史片段,並質疑一成不變的習俗與偏見。Mixrice所創作的是關係而非作品,其致力探究移民勞工的人權議題,聚焦於發覺再發展過程中人們疏遠的跡象。基於此藝術家團隊與移民勞工之間看不見的隱形關係,Mixrice的作品記錄了經由文本、照片、表演、錄像等過程而體驗的許多事件與探索。在高雄市立美術館的展覽中,Mixrice透過拍攝非永久性勞工、被解雇勞工、青年工人、移民工人的音樂錄像〈21世紀工廠之光〉,呈現今日為工作而遷徙至韓國的勞工所面臨的現狀。他們也進一步告訴我們:他們的工作與生活是與「我們」所有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的一個問題。另外,尼爾斯‧克羅斯與李宇道的錄像呈現新的作品,聚焦在遷徙至韓國濟州島的移民者生活與工作。對於傾向注重單邊「韓國化」移民而非注重其多樣化的韓國多元文化主義,他們的作品提出了質疑。他們的語彙採用充滿虛構元素的紀錄片形式,具有獨特的機智與洞察力,擄獲觀眾注目的眼光。安遊麗也採用錄像媒材來探討「韓國人遷移」的概念與「遷徙」的生活。她的參展作品闡述居住在中國延邊,但仍使用與「我們」相同語言的韓國民族的生活與文化。她的作品邀請觀者思考在今日21世紀的年代,國家與種族所具有的意義。

除了思索多樣性、種族及遷徙的概念與意義的作品之外,李汶周也創作與這些主題有關的城市風景繪畫。自1994年至今,他的畫作捕捉呈現城市再造計劃的現場已逾20年。在本展覽中,李汶周聚焦於首爾與京畿道地區確實發生的空間硬體破壞與生成。藝術家曾遷徙並居住於世界上許多城市,包括首爾、波士頓、底特律、柏林,透過再發展的一般過程,以及在新自由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邏輯下,他觀察生命的基礎如何被摧毀與創立。李汶周的畫作不僅是透過藝術家之眼所見的城市風景,而且在城市疏遠問題的視覺化,以及全世界城市規劃機制的掌握上,都極具意義。李汶周將大型畫布一同呈現在一件作品上,而李宇城的懸掛繪畫則是顧及畫作的存在與展示方式,並以其易於搬動為前提。懸掛繪畫可以像一張薄地毯一樣被摺疊與展開,也可懸掛於空中。因此,作品中的訊息也可以更自由的方式被傳遞。李宇城的懸掛繪畫不僅可在展覽空間中展示,也可在城鎮入口、巷道、車庫捲門、街頭柱桿上忽隱忽現。藝術家的畫作描繪許多議題,從他身為35歲左右的藝術家對其世代的關心,到社會現象及特殊事件。李宇城的作品具有其非常自我的存在與呈現方式,清楚地比擬著我們今日的自畫像,就像分離及獨立的個人般飄動著。

線無的參展使本展別具意義,他是一位確實在分裂的南韓與北韓間遷徙的藝術家。藝術家的名字「線無」字面上的意義是「無線」或「無邊界」。線無在北韓學習藝術,於1997年脫北逃至南韓,之後在南韓繼續他的藝術創作。線無的繪畫不僅有關南北韓或他身為脫北者的生活故事,同時也表現韓國及世界政治的矛盾,以分裂、冷戰、分離為描繪的重點。同時,丁宰澈也以不同的方式描述無邊界的世界。他的作品〈藍色海洋計劃〉以海流為基礎探索海洋垃圾的路線,並且蒐集及記錄海洋垃圾,從而顯露海洋垃圾的全球性問題。他的作品挑選與蒐集海洋垃圾,並以照片、錄像、繪畫加以記錄,是對在人類共有區域蒐集的垃圾所進行的文化人類學報告。這告訴我們物件的遷徙是人類個人所無法控制的,而且也提醒我們世界上人類生活的每個區域都透過海流而串連在一起。京畿道美術館館長崔銀珠建議這個有關遷徙的展覽應以多元的角度觀看,不僅應關注人類的遷徙,也應重視「物件的遷徙」。就此而言,丁宰澈的作品深化並加強了本展覽的結構。

最後,《移動與遷徙》主題特展將「我們」自己視為展覽的主題,透過京畿道美術館所挑選的9個藝術家與藝術家團隊來呈現。「他們」的遷徙在韓國被憂心地觀察,那並非與「我們」無關之事,而是已成為與我們息息相關的事實。在韓國的新自由經濟中,對遷徙的誤解必須加以匡正,並應探尋沒有疏離感的共存生活方式。對於未全然瞭解的問題,以及不明來源所引起的問題,需要新的時間、資訊與想法。我希望本展覽能夠探索共存的生活方式,思索韓國與台灣過往與現今的經歷,並有助於形成未來兩國之間正面的關係。

加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