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EN
TW
警示訊息
網站導覽
回首頁
Menu
最新訊息
參觀資訊
參觀須知
開館時間
參觀票價與須知
交通資訊
環境介紹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導覽及服務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無障礙服務專區
藝術之旅
高美書屋
三秌茶屋
Pasadena
Pinkoi 電商平台
展覽與活動
展覽資訊
活動資訊
徵件辦法
典藏與研究
典藏
典藏查詢
精選典藏
典藏圖檔申請
研究資源
百夜藝術默讀 / 藝術認證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
視覺藝術影像資料庫
研究出版
系列出版
線上藝廊
藝術閱聽
雄雄藝見你│Podcast
時代之聲│Podcasts
典藏賞析│Podcasts
視覺影像資料庫│影音紀錄
藝術認證│高美館館刊
百夜藝術默讀│典藏閱讀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資料庫
典藏3D手上Run
線上展覽
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
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
流於形式—梁任宏個展(1999-2024)
透景線:實境的疊隱與擴張
民・間
2022高雄獎
2021 TAKAO.台客.南方HUE:李俊賢
2021高雄獎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2019 奔‧月—劉國松
AR/VR體驗
寓懷的行板:劉生容研究展
來自大地的祝福— 2019-2020典藏捐贈展
感知棲所— 關鍵典藏2019-2020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感動兔 高美特展
感動虎 高美特展
感動牛 高美特展
感動鼠 高美特展
線上學習資源
相遇在南方 - 教/學包
美術資源教室-手作課程
藝術遊戲號
畫想想‧想畫畫
尋寶高雄 - 校園推廣教材
關於我們
高美館
關於高美館/年報
組織職掌
規劃傳承
高美館大事紀
兒童美術館
關於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高美之友
美術館會員
合作夥伴
EN
TW
最新訊息
參觀資訊
參觀須知
開館時間
參觀票價與須知
交通資訊
更多
環境介紹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更多
導覽及服務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無障礙服務專區
更多
藝術之旅
高美書屋
三秌茶屋
Pasadena
Pinkoi 電商平台
更多
展覽與活動
展覽資訊
更多
活動資訊
更多
徵件辦法
更多
典藏與研究
典藏
典藏查詢
精選典藏
典藏圖檔申請
更多
研究資源
百夜藝術默讀 / 藝術認證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
視覺藝術影像資料庫
更多
研究出版
系列出版
更多
線上藝廊
藝術閱聽
雄雄藝見你│Podcast
時代之聲│Podcasts
典藏賞析│Podcasts
視覺影像資料庫│影音紀錄
藝術認證│高美館館刊
更多
線上展覽
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
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
流於形式—梁任宏個展(1999-2024)
透景線:實境的疊隱與擴張
民・間
更多
AR/VR體驗
寓懷的行板:劉生容研究展
來自大地的祝福— 2019-2020典藏捐贈展
感知棲所— 關鍵典藏2019-2020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感動兔 高美特展
更多
線上學習資源
相遇在南方 - 教/學包
美術資源教室-手作課程
藝術遊戲號
畫想想‧想畫畫
尋寶高雄 - 校園推廣教材
更多
關於我們
高美館
關於高美館/年報
組織職掌
規劃傳承
高美館大事紀
更多
兒童美術館
關於兒童美術館
更多
藝術生態園區
更多
高美之友
美術館會員
合作夥伴
更多
系列出版
首頁
典藏與研究
研究出版
系列出版
share
基本資料
名稱:
藝術認證第62期
分類:
藝術認證
年代:
2015
內容
對許多人來說,「行為藝術」常讓他們心中充滿著狐疑或難以置信的驚嘆,有人問:「這也算藝術嗎?」甚至,有人根本還沒察覺到「藝術正在進行中」……。
1950至1960年間於歐美崛起的「行為藝術」,如「瘟疫」般感染了台灣藝術創作者,他們以「身體」發聲,讓「創作」成為一種生命實踐,通過對身體的挑戰與主張,使藝術從靜態的視覺表現,跨越至表演藝術層面,甚至犀利地挑戰著藝術與社會人心之界線,以及所有既定的美學體制,讓藝術前所未有地具煽動性,並涉入了政治、社會、經濟等議題,迅速讓台灣的當代藝術與國際接軌。諸如洪素珍、謝德慶、李銘盛、張永村、楊金池、石晉華、陳界仁、林其蔚、丁麗萍、湯皇珍、葉子啟、藍貝芝、姚瑞中、劉秋兒、許淑真、高俊宏、廖建忠……等,陸續應用各類媒材、形式、不限場域地讓他們的身體與行為同觀眾溝通,寫下屬於台灣「行為藝術」獨特的一頁。
行為藝術家重視的是創作的「過程」而非「結果」,如今「行為藝術」在歐、美,已然成為被各大美術館認證的「傳奇」,在以「身體」為中心的「行為藝術」發展史中,「女性」提供了相當重要的貢獻。高美館長期關注著女性藝術發展,並以主題策展為女性藝術家「著傳」,通過東、西方的對話,重新翻尋並建構台灣藝術史的發展面貌。
高美館長年結合在地文脈與國際藝潮,試圖透過研究、展覽或活動,逐步打開觀眾「當代藝術」的視野。本年度並以曾獲威尼斯雙年展金獅獎殊榮的西方「行為藝術」教母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c) 為核心,進行「行為藝術」發展的研究計畫,梳理自1960年代以降西方「行為藝術」發展之歷史;並網羅台灣「行為藝術」代表人物,展現在地社會語境脈絡,在通過與西方的對話中,同步建構台灣行為藝術發展面貌,包括回顧高雄豆皮藝文空間推動勞動藝術、行為與身體表演的歷程與其場所精神,以及黃明川導演呈現台灣身體藝術的經典紀錄。
值此機緣,《藝術認證》特別企劃「行為藝術解碼」專題,帶領讀者共同探索國內、外藝術家「身體」與「行為」所釋放的「藝術密碼」,熟悉這個特殊領域藝術家的創作語彙,並了解他們為這個社會究竟帶來什麼樣的衝擊。本專題特別感謝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吳瑪悧老師提供的規劃協助,並結合該校「女性主義與當代藝術」課程,讓專題內容更深入「在地實境」案例的探討。
本刊除持續與讀者分享兒童美育相關議題,久違的「埤仔內的故事」將重現內惟埤文化園區中孕育的無形文化資產與自然生態;新的「打狗美術觀象」專欄則將為您爬梳高雄在地獨特的藝術現象與人物。期待您細細品味!
相關檔案
藝術認證第62期目錄
黃文勇〈在遊戲中學習成長─側寫一本充滿愛力與能量的遊戲好書〉
高俊宏〈槓掉的S─淺談台灣行為藝術的精神徵候〉
李萱〈「跌」之有悟─當跌倒作為陰性書寫之反制行為〉
無障礙
加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