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藝術認證第64期

基本資料

  • 名稱: 藝術認證第64期
  • 分類: 藝術認證
  • 年代: 2015

內容

「紀錄」是一種史觀的書寫,一種現象/事件/故事的留存記載,以及無數個「當下」的凝結與串連;它,陳述著記錄者(導演)的意識與詮釋觀點,以及創作的風格表現,也顯現了被記錄者(包含人、事、時、地、物)的某種生命狀態、情感表徵,提供觀者做為認識與研究被紀錄者的參考,或緬懷、追憶的管道,以及一種閱讀的文本。

在紀錄的世界裡,除了文字以外,「影像」和「聲音」可謂最容易與觀者(閱聽者)產生心靈感應、連結,也是最具感染/渲染力的媒介。如今,「紀錄片」已成為書寫歷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藝術,究竟該如何被紀錄,才能貼近真實,並適切的呈現他的生命厚度與質地?在「影像美學」與「聲音表達」的妥善駕馭下,許多被記錄者雖非屬藝術領域對象,其完成之作品也能有極高藝術層次的表現。然而隨著時間的遞嬗,不同記錄者,甚或同一記錄者面對相同的景物/人事、聲響,都可能因觀點、回憶的流變、殊異,而產出不同的現實與歷史文本。

本期議題特賣場「藝術,該如何記錄?紀錄,成為藝術!」專題,陳斌全老師從社會與電影發展相互影響的社會電影史觀點,談論台灣紀錄片從解嚴前後到當代發展的狀態與歷史分期,及其個別的美學特點;黃明川導演分享自身多年拍攝藝術紀錄片的心路歷程,以及對「影音紀錄」這檔事和「歷史閱讀」的看法;黃文勇老師以諸多案例剖析「藝術影音紀錄」的意義與價值,並從文化層面思考其應有的作為;郭力昕老師則探析紀錄片的再現政治所涉及的層面,包含一般對紀錄片倫理的期待、紀錄片能否呈現現實「景深」、紀錄片最終的再現目的等。

在行旅中得自海的浸潤與時間移動的靈感,本館典藏藝術家郭娟秋所創作之影像紀錄作品﹝行旅中的即影-1﹞,從7連幅的影像中,玩味著景物和時間的停格與流動。藝術創作暨論述者高俊宏,藉本館「以身作則:身體行為藝術」展中,林其蔚《鬱言師》系列行為藝術創作之錄像紀錄,探掘藝術家以身體為場景,所闡述的藝術理念與創作表現。諸多精采的內容,期待您來品味!
加入會員